在上海虹口找“下海”遗踪迹
行走在历史的点滴中,看今朝华丽转身。文明虹口,美好家园。
今天,我们在上海虹口寻找“下海”遗踪。
很多人都知道,上海这座城市的得名来源于“上海浦”这么一条老河浜。那么,有没有“下海”呢?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到上海视察,也提出过这个问题,当时谁也答不上来。
经过一番寻找,还真在虹口区昆明路、海门路交叉口找到了一座“下海庙”。
通往下海庙的海门路
“庙小故事多”,人们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
下海庙大门
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庙宇,是如今上海唯一出现“下海”两字的地名,也承载了该地区千百年的变迁。
“上海”、“下海”肩并肩,一起出现了
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说:宋朝时,为了提高吴淞江,也就是现在苏州河的泄洪能力,大约每隔五里就会开凿一条进入吴淞江的大支流,称为“浦”。
在宋朝的记载里,水利专家郏亶在奏折里提到,在吴淞江下游的地方有18条河流,也就是18条“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
曾经舟帆云集的下海浦
在明朝疏浚水利工程中,上海浦和原来的黄浦相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黄浦江的下游段。上海之名,由此而来。
另外一条下海浦,则是在提篮桥附近。但在近代城市的“填浜筑路”中,渐渐消失。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
海门路、东大名路口,高楼后就是滨江
短短的一条海门路,一头是曾经的“下海浦”,另一头则通往北外滩滨江一带。
北外滩江面
那里江面开阔,当年由东到西建有汇山码头、华顺码头等十多个码头和诸多仓库,一度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水路港口。
如今,滨江步道安静休闲,
北外滩滨江步道
江边游艇靠泊,
江上水鸟翻飞,不时有轮船驶过,
曾经的老码头将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焕发新的光芒。
部分资料图来自:《虹口33个文化镜头》
图文编辑:向晓薇
责任编辑:杨叶超
东方广播中心路平工作室出品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