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探寻“丽水巴比松”的前世今生
编者按:巴比松,原是坐落在法国巴黎南郊的一个静静的村庄,十九世纪,巴黎一群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现实主义画家,用画笔来记录家乡的风景,逐渐形成了蜚声中外的“巴比松画派”。而古堰画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何孕育出了享誉省内外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在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渊源……
从丽水市区向西南驱车不消半小时,坐落在青山脚下被碧水茂林掩映着的古堰画乡,便赫然出现在记者的眼前。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幽幽的屈伸,被茂密的古木覆盖的古居错落有致……听说记者此行目的是探寻“丽水巴比松画派”,古堰画乡管委会副主任杨杰表示,先随他去镇上走走,或许能找到答案。
梦想照进现实画笔下的古镇恍如时空穿越
采访之前得知,古堰画乡古时为丽水南乡,历史上便是浙西南一个重要港口和古水运埠头,而当步入古镇,看到眼前青石小径两侧栉比老宅交相辉映,保存完好的古镇街上人来客往,不现一丝奔忙,还是觉得恍如穿越时空。
“我们所漫步的这条沿溪而建的古街,现仍然基本保持晚清民国时期的旧风貌。”走在前方的杨杰介绍,古堰画乡的老宅,多为木构楼屋,鹅卵石砌叠而成的墙基,独具风格,除此之外,在临江一面拾阶而下还有一条长约300余米的滨水走廊。
当记者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些阁楼,透过疏密有致的木窗格边走边瞧,居然惊讶的发现,在这条绵长的青石板老街上,那些临街的店铺里,到处充溢着画板、颜料、画笔、画框……全都是一家家的画室。
似乎看出了记者的讶异,杨杰笑道:“现在知道,为何这里叫‘画乡’了吧?”
原来画乡不单指风景如画,而且是恰如其分的油画之乡。放眼望去,石头街上几十间油画铺子,瓯江畔的芦花埠头几位写生者或坐或立。一衣碧透的瓯江把古堰巨樟点点白帆,渲染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巴比松画派精神诠释画乡田园艺术之魂
“还不仅如此”,在一旁的杨杰笑道,所谓“古堰”,是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1500岁高龄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并刚刚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而“画乡”,更是指其所孕育出的“丽水巴比松画派”。
“丽水巴比松油画萌芽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几个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来到了这里。”推开一家画室的门,来自福建的画家杨志宏放下手中的画笔,和记者聊起了画乡故事。
那还是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都市的美术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此起彼伏,在一股股热浪面前,有许多人感到迷惑,许多艺术权威也乱了手脚。
而彼时远离纷扰的丽水,宁静恍如桃源。生活在瓯江之畔的丽水油画家们突然感觉到这里的风景与法国巴比松画家笔下的风景如此地相似。“为什么不能像法国巴比松画家那样去画自己身边的事物?”于是借鉴了法国巴比松:“画我家乡,走向自然”创作精神,“丽水巴比松”也由此而得名。
“之所以叫巴比松,不仅仅是丽水油画与法国巴比松绘画在意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更是借用‘巴比松’来表达对故园乡土风情、自然风光发自内心的热爱。”杨杰补充道,以此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丽水巴比松文化。古意画意缠绵丽水巴比松的诗画将来
窗外,蔚蓝的天空映着瓯江,从山涧吹来的风里带着香甜。那白墙黑瓦的简朴楼房就像未经装束的少女,婷婷窈窕立在江畔,守望着用木槌锤洗衣服三两妇女。几位支着画架作画的学生正认真勾勒眼前的美景。镇上缕缕炊烟缭绕上升,散成淡淡薄烟,为远处的青山镀上一层朦胧美……
山水和歌谣、风景和人物,都融合在斑斓的颜料里,渐渐渗透画纸,幻化成一幅幅油画,成为光阴变迁的见证者。
20多年来,丽水的油画家们守望家园,走向自然,画丽水的风土人情,画身边的事物,画熟悉的风景,画普通老百姓生活着的田园景色,形成独特的丽水巴比松文化。
“客船风送春帆饱,讶带瓯城雪影来。”历史上,古堰画乡是江滨船埠,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和游客从世界各地奔来,将她描摹了一遍又一遍,不愿离开。
近几年,凭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丽水巴比松油画得到快速发展,被画家和摄影家崇尚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艺术教育基地之一。而今不大的镇子上,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及大大小小的写生创作基地等星罗棋布,分列其中,油画产值已从2010年的300万突破到1500万元。
法国人说,巴比松是让人心灵放松的好地方,走在巴比松的老街上,你会忘记生活中的俗事和琐事。是的,走进古堰画乡,这里宛如一一幅天然的画卷,便来到了这个优雅迷人的世外桃源。阳光和时间仿佛可以在这里驻足,宁静的空气里流动着富裕与安逸的气息。
古镇、瓯江、嘉木、帆影、桨声……当这些诗意的名字在八百里瓯江的瑰丽河段栖息相逢,便造就了丽质天成的古堰画乡。如今,“丽水巴比松画派”早已在这方水秀山明的风景里扎根、生长,全国各美术院校几十家在丽水挂牌,设立写生教学基地,油画课程也已成为大港头镇中小学的乡土特色课程。将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浪漫生活方式的古堰画乡,默默地向每一位过往访客述说,感染着每一个到来的人。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