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深闺”里的私家珍藏
温州大学的发绣博物馆“藏”在一幢行政教学楼里,不过370平方米的面积,里面的藏着——发绣人像艺术。
发绣人像,是以人的发丝为原料,用绘画的原理在缎底上精心绣制的特种工艺品,是江浙地区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刚开始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后到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发绣多为国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礼品。发绣是汉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她以无法比拟的象征性,艺术性以及收藏价值已经并将让更多国内外有识之士为之驻足。
听说,这里的发绣人像艺术,曾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过近一周的展示。“克林顿”、“邱吉尔”、“戴高乐”、“叶利钦”等18幅世界名人的发绣作品,吸引了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工作人员8000余人驻足欣赏,
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的负责人孟永国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孟永国在实践中发明了发绣小乱针、大乱针、交叉针等技艺手法,使作品产生节奏感,层次更分明。在主攻发绣肖像的同时,温州大学发绣博物馆还对表现题材进行不断探索,从单一的人像绣向风景、静物、花鸟绣创新,走出了发绣发展新天地。
发丝伴针入经纬,形象随指出布帛。发绣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籍曾有零星记载,发绣的制作过程也并非易事。孟永国捻起一根头发说,头发不像丝线那样,可以分成几丝,用头发表现人物面部的浅淡部位和五官细微处的转折困难较大,发绣受光部位的微妙变化,要在百里挑一中选出细发。“头发不像丝线那样柔软,本身是圆形的,又有一定的反弹性,绣在缎地上往往不服帖,所以,运针时必须要抽拉均力,不能轻一针,重一针。”
制作发绣肖像时,质感、光感以及构图和神态的处理难度很高,更需要凭艺术修养、刺绣经验和针法来灵活运用了。绣制完成未下绷前还需要将整个作品周边用胶黏剂粘在底板上,固定压牢,待胶黏剂干后,再将绷线拆下,使绣面保持原样不变形。
孟永国现在常常苦思冥想的是如何弘扬发绣艺术。为使发绣技艺后继有人,温州大学专门成立了人像绣研究所,并从历届美术院校毕业生中选留接班人,希望让发绣技艺能在温州生根、开花、结果扎根。
在发绣博物馆里有《私语廊桥》、《生命颂歌》、《白头偕老》等100多幅令人观为叹止的发绣作品,孟永国说:“我们在努力让发绣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来绣了不少表现温州地域文化的作品,自古‘青丝’也是爱情坚贞的象征。时下,一些新人结婚订婚,也会定制一幅发绣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非常有纪念意义。我相信发绣博物馆的大门会越敞越开。”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