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终于要开门了!
“风雨茅庐”这个名字,在老杭州的耳朵里并不陌生,它位于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郁达夫的故居。
家住附近的居民,每天沿着故居门口并不宽敞的小马路走过,可很少有人会停留下来多看一眼,它在周围一大片居民小区中显得格外冷清和落寞。
紧锁的铁门、密闭的窗户,是这些年来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本报去年也曾做过相关报道,关注“风雨茅庐”尘封的大门究竟何时开。
昨天,记者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历经多年,“风雨茅庐”终于要正式开门迎客了!初步估计,今年8月底大家就可以进馆参观了。
故居隐藏在居民区中,修缮正紧锣密鼓进行
要找到“风雨茅庐”,确实要费一番工夫,先走进大学路,找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门诊部,沿着门诊部边门往东直走到底,找到场官弄牌,再寻觅63号……如果不是门前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郁达夫故居”几个字,这里确实容易被人忽视。
这是个不大的院落,黑色的瓦片铺满屋顶,清水砖搭成的墙面灰色淡雅。它建成于1936年,由郁达夫亲自设计。不过,郁达夫夫妇只在这里待了两年便离开了杭州。抗战胜利后,“风雨茅庐”几经易手。
昨天,黑漆浇注的双开铁门虚掩着,还留有清晨大雨留下的细密雨珠。推开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棵巨大的老梧桐树。院落坐北朝南,分正屋和后院两个部分。
前院是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三间正房,围绕着木柱回廊,正房当中一间为客厅。登上四个台阶后便是一条围绕厅堂的回廊,下面是可连接屋檐的排水沟。往东还有一个拱形门,后院是一个幽雅别致的小花园。
不过,除了外观的灰墙黑瓦、朱漆绕梁以外,目前故居里面空空荡荡的,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修缮。
展陈内容不够丰富,是一直“闭门”的主因
1986年4月23日,郁达夫杭州故居被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随后的20多年间进行了几次修缮,然而却很少对外开放。
多次修缮后的“风雨茅庐”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也曾让杭州上城区政府费了一番脑筋。去年7月,大学路小学想来故居搞一次暑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故居进行过短暂开放,时间并不长。不过,从师生参观后的反映来看,普遍觉得里面的文物少了一些,比起“风雨茅庐”的名气,显得单薄了点,看得不够尽兴。
所以在那之后,故居又继续关闭了。
“这是一直不开放的主要原因,故居里只是简单陈列了郁达夫先生曾使用过的家用物品,参观内容比较少,来的人也不多。”上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余向平说,“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人战士’郁达夫殉难70周年,作为纪念和缅怀,我们决定再次修缮。”
此次修缮后,故居将对外开放。目前,上城区多个相关部门正在收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及实物复制品在内的有关资料,为丰富故居的展陈内容做准备;同时加强与郁达夫故乡富阳区的联系,并走访一批对郁达夫有研究的专家,听取他们对“风雨茅庐”布展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修缮工作力求“修旧如旧”,8月底将开放
前几次对“风雨茅庐”的修缮,主要是加固屋顶,把一些已经掉落的瓦片补好固定住,以及修好屋内漏水的地方和长出霉斑的天花板与柱子。而此次修缮则是要一步到位,对每间房屋都进行全方位的修整和设计规划,增设观光围栏、空调、灭火器等设备,且内部陈设也将与郁达夫先生的家属进行协商整改。
据了解,此次修缮请到了参与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设计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遵从“修旧如旧”的方案,力求“恢复故居原貌,重现主人精神”。
根据设计图,参观者以后一进门会先看到一尊郁达夫先生的半身铜像。整个故居被划分为5块区域,包括“杭州足迹”、“走近郁达夫”、“杭州情怀”、“郁与文”和“永恒印记”,从序厅开始,呈一个顺时针的参观顺序,走下来会很流畅。其中,大家还会看到郁达夫先生的生平事迹、在杭时期的活动、发表的文学与抗日著作、书信往来、各地各界对他的追忆和评述、郁达夫小说奖等大量内容,充分感受郁达夫先生的文学魅力与抗战光辉。
“力争在7月底前完成整体修缮工作,8月20日前完成室内布展,开放时会配备专人讲解、闭路电视等。”余向平说,一切顺利的话,8月底“风雨茅庐”就能开门和大家见面了。
据悉,“风雨茅庐”今后还将成为上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教育基地。故居旁就是老浙大“求是书院”、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隔着一条建国中路还有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和钱学森故居等,这些地点都会被一并纳入小营“红巷”红色旅游纪念教育基地进行统一管理运营。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