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和三潭印月的合影里 留有多少人的青春记忆
图1:裘先生五兄妹合影,摄于1970年。
图2:严大伯50年前与三潭印月的合影。
图3:朱先生这张合影摄于1977年8月1日杭三中毕业那天。
图4:金女士第一次和老公在西湖边合影留念。
图5:陈女士当年拍这张照片时,是陪叔叔相对象去的。
图6:周大伯前后两张照片中间相隔将近50年。
昨天开始,三潭印月就要进行一个多月修缮保养。对很多杭州人来说,三潭印月代表着西湖,杭州的城市标志,本土电视台的台标,都体现三潭印月对于杭州的重要性。
不管来杭州游玩的外地人,还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很多人都能找出几张和三潭印月合影的经典照片。
昨天,快报发起把你和三潭印月的合影分享给大家的活动,很多读者通过85100000热线和官方微信参与,给我们发来了自己或家人与三潭印月的合影,我们对这些读者做了回访,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朴实的故事。
我们发现,发来照片的读者,大多是划船去三潭印月的(也有人说是游泳过去的),和现在一样,西湖的手划游船分自己划和船工划两种,在很多人印象中,西湖里手划船过去是几毛钱或几块钱一小时,曾经凭大学学生证还可以免费租借手划船。那时候有照相机的人不多,他们和三潭印月的合影照片,大多是借的相机拍的。而且当时对三潭印月石塔的保护也没有现在这么重视,所以很多人的合影都离得很近。
裘先生发来的五兄妹合影,时间大概是1970年,他们坐手划船过去,请船老大帮忙摁了一张,船老大大概从没按过相机,所以拍得有点糊。
照片中蹲在前排最左侧的就是裘先生,五兄妹中最小的一个。当年小姐姐跟小哥哥在黑龙江农场,大哥在瓶窑插队,他和一个姐姐留城,在杭州一家工厂里做工。1970年,哥哥姐姐陆续回到杭州,五兄妹又聚在一起特别高兴,划船游玩西湖,船到三潭印月附近,兄妹们提议合影,让船老大帮忙拍照。(图1)
68岁的严大伯1964年插队下乡到临安,1965年夏天,他趁农闲和几个小伙伴回到杭州,一天去一公园附近小伙伴家玩,在柳浪闻莺,发现一艘已经沉到水里的破船,几个小伙伴花了几天时间把小船修好,自己做了船桨,在西湖里划,划到三潭印月附近,跳船登上三潭印月石塔,小伙伴帮忙拍下照片。严大伯说,两天后,小船被管理处的人发现并没收了,记忆中,那是他唯一一次在西湖划船。(图2)
朱先生照片中身穿白衬衣,看上去年轻帅气,相貌不输现在的影视明星。
朱先生如今快60岁了,1977年8月1日杭三中毕业那天,他和十几个要好同学一起去西湖游玩,手划船经过三潭印月时,有人说让他看镜头,就留下了这张照片。(图3)
金女士发来的是和丈夫在三潭印月的合影,照片背后是一段爱情回忆。她说三十年前和老公恋爱时,他从南京第一次来杭州,她陪着他在三潭印月前合了影,“虽然照片如今已经泛黄了,但笑容一直甜蜜至今哦。”
1978年,金女士和三个朋友去苏州旅游,在一家饭店遇到一位项先生,“我对他感觉蛮好,他说看见我也眼前一亮,我们这算一见钟情吧!”项先生听说她们是来旅游的,主动说要当向导,后面几天每天陪着在苏州各景点游玩,分开时互留了通信地址。4年后,两人确立恋爱关系,项先生第一次来杭州,两人就在西湖边合影留念。后来,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项先生主动调到杭州,夫妻俩在西湖边结婚生子。(图4)
陈女士今年40多岁,昨天早上看了快报,马上翻出家里相册。
陈女士有个大她12岁的叔叔,那年叔叔谈对象,第一次把女孩约出来,怕尴尬,带上她和哥哥来当亲友团,这张照片就是叔叔拍的。
不过陈女士说,叔叔当年还是专业玩摄影的,可是那天明显心不在焉,照片洗出来一看,焦点都没对在脸上,倒是把三潭印月石塔上的鸟粪拍得一清二楚。(图5)
读者周大伯上世纪60年代是杭大地理系学生,他把两次登上三潭印月的合影传给我们。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正念大学的他和几个同学划船来到三潭印月旁,那时石塔旁边没有护栏,很多人都会爬上去和石塔合影,他也拍了一张。
2009年,快报19楼论坛举办“我与西湖60年”征文比赛,周大伯参赛还得了一等奖。当时有媒体记者提议,周大伯能不能再去和三潭印月合个影?“本来三潭印月周围装了护栏的,没想到我们去的那天,护栏坏了,我也就和几十年前一样,又抱着石塔拍了一张照片,动作、角度、人物都一样,感觉什么都没有变!”(图6)
周大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三潭,西湖上的孪生姐妹,碧波上的出水芙蓉,你是西湖女神的化身,亭亭玉立,风情万种。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