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斯宅里的那些陈年往事
在这个斯宅村,有着十四幢单体面积超越三千平方米的古老住宅,像有名的斯盛居,伫立风雨中已两百年,它阅尽了两百年的时光,它老了,甚至沧桑密布。
往诸暨斯宅大约有两条道可以抵达,一条从嵊州崇仁古镇走,另一条从诸暨经东白湖镇。斯宅村是藏在山间的一颗明珠,是个美丽的所在,它是环山的,仲春季节,山峦翠绿,村庄在一个山坳里,坳地在这儿略显平整而开阔,一条时窄时宽的清澈溪流潺潺流经村庄,这条叫作上林溪的清澈溪水,将村庄分成两边,那幢有名的古民居斯盛居与另一幢有名的民居洋房子分处溪的两边,斯盛居坐北朝南,而洋房子却坐南朝北,村庄的朝向都对着这条蜿蜓的上林溪。
在这个斯宅村,有着十四幢单体面积超越三千平方米的古老住宅,像有名的斯盛居,伫立风雨中已越两百年,它阅尽了两百年的时光,它老了,甚至沧桑密布。
斯宅那些让人惊叹并流连忘返的古建筑中,斯盛居是最让人提起的。这座气势宏大的民居是最早立于斯宅村的,宅屋建成于一七九八年,迄今已经两百多年,它又叫做千柱屋,之所以叫这个直白的名字,是因为这座民居共有一千三百二十二根木柱支撑着。千柱屋有五条中轴线,一百二十一间房间,中间的轴线为主轴线,它的两侧各两条轴线为辅轴线,主轴线上的建筑主要安排为正门牌楼、正天井、正厅、大堂等斯家公共活动场所,这种活动场所是斯家的精神与灵魂殿堂,其余中轴线上则都是四合院,寝卧连绵,在里面行走,让人对自己诞生于斯家顿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千柱屋内有许多石雕、砖雕、木雕,正厅壁上的石雕百马图更是精美绝伦,这样的建筑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它无疑这是民间建筑艺术的瑰宝。整座建筑古朴厚重,而室内雕饰则又轻灵,寓意深刻。
在西端的轴线上,我一步一步朝里走,凝视着每一扇窗花,都让人觉得建筑艺术外的精神寄寓。好的建筑,它远远超越了外在的建筑美,它的细节处正是主人的心灵呈现,是精神的刻本。在斯盛居行走,凝视,沉思,会越来越感觉到主人的精神谱系,这个浩大而深邃的谱系中,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占据要津。追求秩序、礼仪、严谨,是斯盛居的基本价值体现。但同时,让我对主人心生敬意的,在秩序中他又追求公正、平等,对子嗣决不厚此薄彼。方中有圆,规矩中有通达圆润。一座建筑,砖雕、石雕与木雕的精美,如果不带上精神,不带上主人的某种价值观念,那建筑就止于自然美,但这座由八个四合院连绵而成的斯盛居,不管是门楣精美绝伦的石雕,还是宅院内的每一个窗雕,都浓郁地传导着主人的生活理念与价值取向,它就由自然美由炫耀而上升到精神的圣坛。
我开始关注着这个叫斯元儒的人,因为他是斯盛居的建造者。建成这宅院时,这位远近闻名的巨富,才四十五岁。而我之所以在斯盛居徜徉,是因为我在这个斯氏身上看到了一个目光清峻而又高远的人,财富在他的生命中是极重要的,但比之更重要的恐怕是知识,是经学。他和后来的斯氏子孙一样,将知识抬得高之又高。凿凿有据的就是那幢笔峰书屋。这是斯宅第一家私塾,在建造斯盛居时,斯元儒这个四十五岁的中年汉子即同时建造了笔峰书屋。斯盛居太宏大了,他把它规划成八个连绵的四合院,每一个四合院都有一个巨大的天井,院子环廊,子孙坐在环廊上即可眺望天井之上的蓝天。但斯元儒似乎明白,斯氏子孙只有拥有更广博的学识,拥有更深厚的人性,才可能看到比之天井那袂更广阔的天空,将斯氏带上更高。
斯盛居主轴门楣的石雕让人惊叹,艺木的精湛已是清代中期石雕的典范,站在广场上凝视门楣的四个字“于斯为盛”,让人直觉悟着这个中年巨富的雄心与霸气,也觉悟着这个中年汉子的对子嗣的殷殷期望。他巧妙地把斯姓氏嵌入这句千古名句中,这四个字语出《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他希望迈进或迈出斯盛居的斯家人,每一次都能抬头望着这四个字,内心涌起一股昌盛斯家的激越情怀。斯元儒或许因为在外游走他乡的历练,他比之宅在这个山坳村庄的斯家后代更知道知识的重要。斯盛居是宏大的,气势夺人,就仿佛一个人立于世,但斯元儒明白,知识是灵秀的,不需要过于宏大的门面来装点,仿佛藏在肌体中的心灵,心灵的内秀是灵魂自己的事。笔峰书屋在斯盛居的后山上,一幢二层小楼,它建于茂林修竹的山麓,一条不甚宽的青石小道从斯盛居直通书屋,斯家后人就是在这儿开始人生的启蒙。斯元儒为了知识能如青泉汩汩流过斯家孩童的心田,他真是煞费苦心,一是请当地有名的先生来私塾教书,二是孩子们在二楼学习,孩子每天早上到楼上后,即让家人抽去楼梯,以断孩子顽皮念想。
时光在这个山村走过几十年后,它又给这个斯宅留下另一座斯家私塾,这就是华国公别墅。
建筑的词汇是砖瓦石木,而砖瓦写就的是精神、灵魂与理念。华国公别墅是一座集家庙和学塾于一体的混合建筑。华国公别墅主人斯华国乃斯姓俊彦,“酷好读书,富而能教,见文士极相钦重,待塾师甚重礼节”。这位斯氏贤士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重教之风。二十世纪初,斯宅的教育发生了一场革命,那是一九0五年,清政府废科举,兴新学,结束了自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和自明以来的八股科考制度,此举被严复称为无异于古之废封建的“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其时,华国公后人、曾在四川、湖北当过知县的斯仰止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亡国之祸,迫在眉睫”,愤而去职回乡。他较之他的祖先,有着更广阔的胸襟与视野,他不失时机地把设在华国公别墅的象山学塾改为象山民塾。学塾民塾一字之差,性质迥异,前者为家族学校,后者面向大众,一字之改,历经千百年的私塾一变而为新式学堂。
阳光朗照在斯民小学的正大门上,两盆花叶正翠绿,从正大门望去,花树在春日阳光抚照下更是充满生机。门额上是康有为题写的“汉斯孝子祠”。我在斯宅徜徉两三个小时后,再次伫立在斯民小学前。这是一座有着深情的建筑,它的一砖一瓦一檐一匾,都在默默地叙述着那些时光里的故事,这些故事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个斯宅的祖先本不姓斯,而是姓史。东汉建安末,史伟自鲁国滋阳迁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二三八)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脱口赞曰:“斯孝子也。”诏赐“斯”为姓,复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汉斯孝子祠”即由此而来。“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以名焉”,这又是“斯民小学”的由来。兴起乡学,有德于斯宅及之外的乡里乡民,这是何等的大仁大爱。
建筑是有分量的,分量就在于一砖一瓦融入了多少生命的价值,融入了多少人性的光束,分量就在于它储藏了多少有质量的后世往事。那座小洋房现在已成为斯宅的一张飞出去的名片,许多来斯宅观瞻的旅人还是为了一睹小洋房的真容,在民国奇女子张爱玲寝过的床榻前,回味、咀嚼胡兰成与张爱玲的那段风花雪月。但其实,就分量而言,虽然它也是斯豪士、斯魁士所建,但它只不过是斯家一座宅院而已,比之斯民小学,是轻之又轻。一九四六年二月,寒冷的天气毫无例外地笼罩在斯宅,满天寒彻,有冰凌从屋檐下垂下来,二十六岁的女子张爱玲赶到斯宅,小洋房为她阻挡了大自然的寒彻,房子主人的家眷周到地接待她,但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她内心深处涌起的冰冷寒彻。她来见她的夫君胡兰成,但胡兰成却已于上一年的九月就随斯豪士的姨太太范秀美远赴温州永嘉了,这个胡兰成先后二次来到斯宅,后一次他确实住在小洋房,他是在抗日胜利后生怕革命力量会诛杀他才到斯宅,此时,小洋房的主人斯豪士、斯魁士都已离世,只有斯豪士年轻就守寡的姨太太范秀美在侍应他。他到永嘉后就与范氏同床共衾。张爱玲太痴了,在爱情上甚至痴呆,远没有她的文字有才华。胡兰成就是个一路走,一路撒播情种的滥情高手,这点,这个骄慢的女子张爱玲是应该心中有数的,但她依旧痴痴追着。来斯宅时,她目标清晰,离开斯宅时,她该何往?迷茫、落寞、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