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芙蓉“花”开
总觉得,无论佳人还是美景,假如缺少了涵养与气质,那种美便会浅薄,很难让人回味与恋念。楠溪江畔的芙蓉村,不仅山水灵秀,文人辈出,而且从唐宋时期存留至今的古塔古桥古宅邸不胜枚举。其内在的气质融合外在的视觉享受,悠然绽放出来的恬淡之美,哪怕仅仅擦肩而过,也足以将我们的魂儿勾去,而且时隔许久以后,每每忆起,总会有一缕缕难以名状的美感荡溢心田。
古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俯瞰酷似一座玲珑的小城堡。去年前去游览时,正值金风送爽、芙蓉盛开季节,我原本暗自猜度,芙蓉村里应该是遍地芙蓉花,然而,走进去,却没有寻到一朵。如此美丽的名字究竟因何而来呢?原来村西南有三座高崖奇峰,白里透红,远望时,如同三朵含苞欲放的芙蓉,村中有一池塘,每到傍晚,芙蓉状山峰倒映水中,这座村子便称作芙蓉村了。这里虽然没有芙蓉花,但我却明显感受到一种与芙蓉一般恬美雅致的气息。
一条稍宽的主街,从东门笔直向西,正对芙蓉峰,它有个很优雅的名字叫如意街。街的中段,就是倒映着芙蓉峰的芙蓉池。池边的百日红累累垂向水面,像妙龄少女对镜梳妆。就是这一方平静的小水池,曾容纳过一腔深沉的情感寄思。在楠溪江青山绿水之间吟出中国第一批山水诗的谢灵运,曾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名句。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则写道:“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池中央是一座芙蓉亭。玲珑的亭子托起高高挺起的翼角,又像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峰和亭在池里叠影成趣。芙蓉亭里,悠闲地坐着几位鹤发老人,他们轻声地交谈着。虽然我离得很近了,可仍然听不清楚,我猜想,他们大概怕扰乱了隔墙飞来的朗朗书声吧。
古砖墙的另一边是芙蓉书院,那里教化过精通翰墨经史的进士举人,也教化过为民族舍生忘死的志士仁人。朋友告诉我,仅在南宋时期,这里就曾出过十八位京官,被誉为“十八金带”,其中还有一位是状元。村里的宗祠至今还悬着一块边镶金龙的状元匾。旁边的墙壁上则挂着建村始祖和“十八金带”的群像。有一位南宋咸淳元年进士,叫做陈虞之。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文天祥起兵,陈虞之率领全村八百义士响应,在芙蓉峰据守三年,最终全部殉难。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芙蓉村民文弱性格背后的铮铮铁骨。
信步古村,茂盛苍翠的竹树掩映中,是碗口大的鹅卵石砌成的屋舍和曲折小路。小路上的鹅卵石被无数行人的脚步踩磨得很光亮,泛着柔和而温润的色泽。鹅卵石屋墙呈黑褐色,石头缝隙间爬满了厚厚的青苔。尖顶黛瓦的老房子错落排列,斑斑驳驳。一座古戏台前,一根根长条木凳整齐地排列着,偶有三五位游客,眯缝着眼,靠着柱子坐着,他们似乎在微睡,又似乎在回味刚刚演完的瓯剧。时不时,还会碰到年轻媳妇担着水走进窄窄的小巷,履声在小巷里回响,清脆却更显静雅与安详……
置身芙蓉古村,似乎忽地掉进了时光隧道,每穿过一段廊亭、走过一条古街、跨过一道古香古色的石门坎,便感觉有一段历史与我相向而来,却又嗖地擦肩而过。这种感觉实在美妙,以至于总让我时常忍不住面对某一古建旧物凝神发呆,任凭思绪胡乱遥想古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种恬淡与美丽……
自驾路线:
G15沈海高速-雁荡山互通-104国道-白芙线-芙蓉古村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