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廿八都的那些“俗”玩意儿
冬尽春来,眼下的江南古镇节庆不断,却多是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古拙与现代之间的平衡,能像廿八都这般玩得原汁原味的“俗气”,实不多见。
这与它的历史有关。公元878年,黄巢起兵南下,在衢州江山开辟出仙霞古道,而关隘拱立的廿八都则成了其间的重镇要害。之后1100余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商旅、戍守官兵在将各地风俗带到这里的同时,又叮嘱后人把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于是乎,廿八都幸运地留住了这些从北到南最“俗”的民间艺术,也孕育了这山间最淳朴的人。
玩木偶戏,百年绝技演绎戏剧喜乐
在廿八都景区外的一家餐馆里,记者见到了金宗怀。他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皮肤偏黑,声音热情洪亮。
镇上一些人叫他“团长”,因为他是当地木偶剧团的组织人,这也是目前浙闽赣边界仅存的一个木偶剧团;而另一些人则称其“老师”,因为他还是木偶技艺的传承人,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
他说:“廿八都木偶戏自明代正德年间由江西传入后传承了18代,约500年。演绎上我们有10多种提线技艺,音乐上以锣鼓助节,一人干唱,众人帮腔,穿插着唢呐伴奏,而唱腔则以江西赣剧为主,能把这几项全学会的人自然不多。”作为有当地木偶戏“戏祖”之称的“金家班”的后人,金宗怀言辞中透露着豪气。
专研木偶戏并不容易,单是论及各司其职,就有吹拉弹唱的文场,击鼓把控节奏的武场,以及牵动台下人心的提线木偶演员,虽然同为木偶戏艺人的父亲倾囊相授,教给金宗怀的主要也是吹拉弹唱的文场。为了丰富技艺,十几年间他走访了浙闽赣等地的多位民间艺人,跟他们学习各式的木偶戏技艺。
廿八都木偶戏剧目繁多,至今保存有100余册的古代手抄剧本,从庙戏《大香山》、《观音出家》,到社戏《百子图》、《长生乐》,再到苦情戏《合玉环》、《贤媳妇》等比比皆是。撇开年久失传与未曾学习的,金宗怀掌握的大约有三四十出,已属难得。
因为这些戏剧大多贴近老百姓的喜好,所以即便是现在,每每遇上岁末举办庙宇祈福、节庆喜事,人们依旧少不了要请几出木偶戏来助助兴——通俗点讲,作为“草根艺术”的木偶戏亦是当地乡亲年俗大会“收视率”的一道保障。
成千上百人轮流看戏并不好对付,每场出演,木偶戏艺人都需要做好万全准备。“演出用的新木偶得先请木匠师傅按图雕刻制造,再请漆匠上色,我们再套入戏服、组装上架,检查后才投入使用;老木偶则要试试关节操作是否灵活。”金宗怀说,“其次就是与搭档对本。老百姓的喜好不一样,也许这边想看逗人发笑的喜剧了,那边就想换换口味看出苦情戏。这怎么办?改呗!所以每场前我们还要核对曲谱剧本。”
由于戏班子中的其他人外出不在,记者这次在廿八都没看成木偶戏。就在我们离开之际,半天不露面的金宗怀从楼上走下来,手里抱着一大筐物什。
“这是早些定做的木偶。”他掏出一个书生模样的木偶,操作着向记者做了个揖,“下次再来,正月它就能登台为游客们带来表演了。”
“好的,一定。”
唱山歌、跑旱船、踩高跷,四方年俗的浙西传承
“第一多来什么多?第一多来天上星。”没有搭档在场,姜水多给我们表演了一个自唱自和,声音却是格外清脆嘹亮,极具穿透力。这位61岁的阿姨,被拉过来前正搓着麻将,想不到开口就亮了把廿八都镇上有名的“金嗓子”。
“我20多岁才开始学唱山歌,那时候咱是民兵连长,在茶园里干活时跟着茶农们唱,回家自己哼着调子唱,久而久之就学会了不少山歌,后来还作为代表去金华参加过山歌比赛哩。”
说到廿八都山歌的起源,又得先提当地的地缘位置。唐末之后,中原歌谣借由商贩、官兵最先入主,随之而来还有西南山歌、江西的采茶调、安徽的花鼓,调融后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廿八都山歌。
“这儿的山歌,只要唱准调子就行,歌词大多源于生活,哪怕就是锄地种菜打水,你也可以自己填词自己唱。”对此姜阿姨说到。
“那你们就像刘三姐一样咯,都是‘即兴歌王’?”
“对,就是。”姜阿姨毫不客气地收下了记者的称赞,“我们的山歌调子简单易学。说出来不怕笑话,也就是亲戚们凑热闹教了几句,我那4岁的外孙现在都会唱着‘第一多来江(姜)水多’呢。”
那么,正宗的廿八都过年节庆都会怎样来操办呢?其实,唱山歌只是众多年俗活动的一环,以往大年三十前后,镇上往往会安排一支游行的民俗表演团绕廿八都镇环演一圈——走在最前面的是化装成县官、财神的高跷队,中间是十几个人共同表演的“跑旱船”,最后是敲锣打鼓、渲染气氛的民乐团。
这时,当地百姓便会拉上孩子、约上亲友聚集在街头,一边欣赏乡里民间艺术家们的表演,一边聊着来年的期盼;而游客们则可以在景区门口的戏台处稍加等候,因为这里既是游行队伍的出发点,也常常成为年俗活动的正戏舞台——一片锣鼓声中,令人期待的木偶戏、山歌会、秧歌舞便会接踵登场……
廿八都景区副总经理曾顺林谈到:“廿八都的民间艺术是原汁原味的,它们构成了丰富的旅游内容,而年俗活动也把区域性的民间文化送到众多游客的面前,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到廿八都的人文魅力。”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