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千年古镇河上欲借乡村旅游载体“重生”
似乎在《跑男》第四季跑进凤坞村后,萧山河上的古村落真正火了起来。
这个清明三天假日,一款由互联网旅游平台“宝贝走天下”策划的“清明河上途”带着30户家庭深度体验了千年古镇河上。凤坞村的抗战纪念馆、里都村的望清明,当地众多文化元素被融进了这条旅游线。
而河上乡村旅游改变最多的,还是当地村民。
(一)环境红利
不少游客对河上村落的普遍印象,“地方蛮干净”。
这背后可以牵扯出关于河上镇的一只垃圾桶的经营哲学。
去年,河上镇的东山村开萧山之先河,首次引入垃圾分类。镇里还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绝对不允许垃圾桶满出来。”河上镇希望村民的习惯及素质、卫生保洁机制等等能撑起这一美好愿望。
但在河上镇镇长俞晖看来,这是一只垃圾桶引发的“乡愁”。
“河上,没有大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大的旅游项目,它靠什么发展乡村旅游?”俞晖认为,做优环境、环境提升是河上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
确实,在萧山启动“旅游南进”战略后,缺少大项目的萧山南片区域一直在思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乡村旅游,靠大项目,还是靠村民集体参与来支撑?
当徐军把凤坞旅游开发公司的牌子挂在凤坞村里离抗战纪念馆不到百米的一幢普通民宅上后的两三个月里,河上似乎找到了“路径”。
作为凤坞旅游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徐军已经策划推出了三条凤坞旅游线路:民国抗战文化之旅、千年民俗文化之旅、知青文化之旅。其中民国抗战文化之旅已接待了上千名游客。尤其是这条线路里核心的景点“萧山抗战纪念馆”自开馆半年以来,已有3万多名访客。
“最近,我们还整理了山上的一条战壕,想把当年的故事还原出来。”从去年12月开始策划、筹建至今,徐军的七人团队兴奋地为凤坞旅游注入“血液”。
接下来,凤坞村里还将开设一个中美合作纪念馆,还原当年美国飞虎队在凤坞村的故事。另外,徐军的岩将学堂也在筹划中,将开设国学课堂。
确实,凤坞村民已先行享受到了做优环境的红利。
(二)“地接”村民
当然,凤坞旅游改变最多的,还是当地的村民。
俞晖说,“我们倡导乡村旅游的定制。”游客到了河上,定制行程、定制餐饮,这就需要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董屹峰家,凤坞旅游15家特约服务点之一。他家一次可接待30位游客。从凤坞旅游启动三四个月以来,他已经接待了七八拨游客。“剩余劳动力利用起来了。”董屹峰坦言村民的收入一定程度提高了。
最近,徐军还在继续给村民上课。“怎么接待游客,用什么菜、菜量要多少。”他说,村民在迅速适应“旅游地接”的新角色。
依徐军的设想,还想成立凤坞村农业开发公司,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今后,游客在村民家用餐的农产品也将由农业公司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配送。”
凤坞村民在尽快熟悉自己的新角色,“宝贝走天下”这个在线旅游平台对村民也有着更大的期待。其负责人讲,我们希望把村民培养成领队。“今后我们的平台只管放客源,全程接待、游玩等全由村民来完成。”
对乡村旅游链来说,“让游客住下来”同样要依靠村民。目前,河上只有4个民宿点、40个房间。“其实,河上很多村里的民宅非常适合做民宿,目前基本上以老人居住为主。”河上镇经发办主任余刚坦言,今年镇里已在积极引导村民开发民宿。
这条“软肋”若得到解决,河上的乡村旅游生态链将被完全打通。
(三)老墙门的重生
民宿的“软肋”正好契合了俞晖的问题:“谁来支撑乡村?”
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有一个终极目标,通过乡村旅游这个载体,让村民享受到环境的红利,再由村民去改变乡村,让更多人会回到乡村,从而重新焕发乡村的活力。”俞晖介绍道。
前些日子,河上镇下门村村口的老墙门重新立了起来。“整个修旧如旧的过程,就像一场线下的众筹。”余刚说,村民纷纷拿出老墙门的老照片,开了不晓得多少次村民座谈会,希望重新找回儿时的记忆。当不少在北京、上海创业的河上乡贤们再次看到村口的老墙门时,莫名地眼泪就滚了下来。
而感动之泪也正好诠释了“回到乡村”这个命题背后的文化意义。
去年,专门给丁磊做陶艺的方成哲在河上镇开了一家慧生吾舍陶艺馆。一座落荒的百年老宅改造成了海鸟民宿,今年还将启动二期建设。今年,河上镇还设想引入互联网众筹的模式,改造镇里的古村落,引入更多的乡村创客。
在俞晖眼中,这些都是“回到乡村”的文化标签。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