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旅游

超生天大的事,还得天天抓翁子扬插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5-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生活中的美好,多少离不开一个“吃”字。

  “您吃了吗?”这似乎愈来愈陌生的问候语,既是过去熟人之间见面时的礼貌,也是几千年来活着就是为了“搞饭吃”的真情吐露。尽管现在我们已渐离“生而为饭”的艰辛,但“您吃了吗”从大众生活中普遍退隐,满打满算,也就30年。

  是以,无论现在的条件已经多么优于过去,民以食为天,“吃”依然是我们最基础的需求,也是满足生存之后所追求的另一重境界。譬如一枚鸡蛋的价值,当普遍的温饱还没能化解的时候,一枚鸡蛋在很多人眼里犹如一颗金蛋,对坐月子、对病人,弥足珍贵,有了就是快乐;但当鸡蛋成为“菜篮子”里的寻常物之后,多数人关心的便不再是“有没有”,而代之以“安全吗”“营养吗”,当然,也还有价格的高低。

  这其实是生活本来的逻辑。我们从“吃”开始,满足了“吃”的基本欲望,继而把目光转向“吃”的背后,对“吃”提出了更多、更苛刻的要求。

  于是,“吃”不仅成为百姓生活的话题,也成为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话题。地上产的、水里养的、圈里喂的,以“菜篮子工程”统揽,农产品链条从地头延伸到百姓身边,在逐渐从温饱状态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社会,如此引人注目地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些年,但凡哪里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即便是谣传,那里的监管部门也会忙得一塌糊涂,夙夜戒备,唯恐闪失之中引发连环波动,造成跟风效应。

  这并非坏事。至少,表明“舌尖上的安全”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中更为重要,也表明相关部门在“守岗人”的职位上更有作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菜篮子”其实在无可争辩地一天天好起来,但各种自发的乃至有意的神秘“剧透”,总是隔三岔五地在流动、流传,甚而流毒。比如,这几天关于棉花肉松面包的传闻就是一个例证。此前,关于人造鸡蛋、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等形形色色的“真相”披露,乃至更早些时候一家全球连锁快餐巨头公然在广告中影射国内的油条包子不卫生,诸如此类,谁也不敢漠然。

  真的是我们的“舌尖安全”如此不堪、如此脆弱,还是柿子挑软的捏,被吃准了?仔细品味这些“剧透”,说真的,实在是抓住了我们的软肋。比如执法不严的软肋。许多食品谣言无论动机怎样、影响如何,虽然这些年对恶意造谣者有过惩处,但多数造谣者轻轻松松赚取眼球之后,该干啥干啥,独不见谣言慑于法律。

  当下,国内农产品没有受到普遍尊重便是软肋之一。十几亿人口吃饭,从种植到养殖,我们的产品琳琅满目,但小散杂格局,缺乏名家名品,大而不强、小而繁多。当遇到恶意市场攻击的时候,谁都不能站出来,因为谁似乎都当不了头,说不上话。

  当然,还有安全质量方面技不如人的软肋。这些年,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一些产品身陷其中,底气不足,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但恢复市场信心尚需假以时日。

  这样的软肋多了,消除百姓心中的顾虑就会阻力重重。人心是杆秤,现在“菜篮子”的变化究竟有多大,大家既看得见,也感受得到,可谓心中有数。但墙倒众人推,在普通人无法辨别传闻真伪之下,趋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更愿意宁可信其有。可见,维护舌尖上的安全,绝不那么轻松简单。

  不过,有软肋并不可怕,关键还在行动。尤其是,条件变了、环境变了、需求变了,怎么让软肋硬起来,需要从理念到行为都跟着变。过去我们习惯在漏洞暴露之后开展“飓风行动”“清零战役”,也会产生阶段性效果,但吃饭是365天的事,讲究持之以恒,靠战役难以持久覆盖。所以,民以食为天,这天大的事,还得天天抓才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