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本地

浙商回归成浙江经济新常态 委员寄语“以商引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网杭州1月23日电(谢盼盼 黄晶晶 王逸飞)浙江省政协委员、欧洲华商会会长傅旭敏,如今一年中一半的时间都在浙江度过,他也是最早回归家乡的浙商之一。

  傅旭敏告诉记者,2011年浙商回归的口号喊出不久,他便从荷兰带回了数个项目落户宁波。回国后傅旭敏建造了欧洲华商大厦,这个楼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公司的总部,另一方面还担负着为浙江招才引资的任务,吸引欧洲的华商和企业在此设立总部。

  傅旭敏说:“浙江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很好,看着浙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感觉浙江会越来越好,投资也是正确的。”

  2014年是浙商回归开展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一年,越来越多如傅旭敏一样的浙商选择回归故里,与浙江再续前缘。从2012年1298亿到位资金,到2014年的2236亿,新增千亿的体量证明着,浙商回归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常态”。

  2000亿到位资金显浙江决心

  “去年,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2236亿元,增长27.6%。”在今年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长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数字的变化看来似简单,但浙江2014年浙商回归工作的开展,却并不简单。

  在2011年浙江召开首届浙商大会时,时任浙江代省长的夏宝龙表达了省外海外浙商能够回归浙江,发展总部经济的希望。而如今已是浙江省委书记的夏宝龙多次表示:“浙商回归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地各部门要善待浙商,实实在在地做好服务工作,全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

  夏宝龙的决心正是浙江省如今的决心。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看来,浙江已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初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在的蓝图轮廓,浙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思路,而浙商回归就是这套“组合拳”的题中之义、重要一招。

  有分析认为,在外向型经济艰难求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2014年,急需更上一层楼的浙江经济和处于发展关键时刻的浙商,都面临着方向性和驱动力的挑战,浙商回归可以说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浙商转型发展的共同迫切需要。

  2014年,浙江将全年2000亿元目标和重大项目比重、开工率等质量指标以底线任务的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市,将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开展项目专题服务、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等要求分解落实到省级相关部门;这一年,浙江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浙商的情感投入,为回归浙商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一年,浙江按照“盯人盯企”的方式启动实施浙商回归“千万招引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100位领导干部负责盯引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确保项目早签约落户。

  去年,浙江多批次浙商回归项目相继落户,密集开工,涉及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休闲旅游等。

  除去省级层面的决策部署,浙江各地市在推动“浙商回归”中也拿出了真本事。

  在杭州,“高起点、高品质、高端化回归,坚持引进项目和推进项目两手抓”的要求让杭州走在了浙商回归的前列;在温州,推动温商回归成被列为温州赶超发展“十大举措”之首,领导带头推介项目,县区上门招商,向外派驻工作组力促回归;在嘉兴,一把手招商、产业地图招商、纵向横向联动招商,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大大提升了浙商回归的精准度……

  浙商真诚建言亮回归真心

  谈到浙商回归,作为欧洲华商会会长的傅旭敏认为:“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的事情,浙江是市场大省,现在要建设贸易强省,青田很多当地人跑到省外,甚至是国外发展了,如今浙江很需要我们来回归发展。”如今,浙商回归工程正得到越来越多“傅旭敏”们的支持和青睐。

  如果说前三年是“浙商回归”这一经济工程的序曲,那么浙江无非开了一个好头。而在努力换来成绩的同时,如何保证重要性愈发凸显的浙商回归能够取得更大的硕果,对于浙江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在今年的浙江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浙商回归”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其中也有不少委员指出了当前“浙商回归”工作中存在的障碍点,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的改善将为浙商回归打开新的局面。

  永正实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忻元甫认为,浙商回归应该是不断地回归。“现在浙商的数量是全国第一,投资环境好,也感染了许多外地人来浙江做生意。许多在外浙商有落叶归根的愿望,将建设自己的家乡当作一份责任。政府如果提供优惠政策多一些,就能够增强在外浙商的信心,吸引更多在外浙商回乡投资兴业。”忻元甫说。

  对于政策和政府的更多支持,是许多浙商呼吁的集中点。意大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意大利光华集团董事长刘光华指出,当前浙江有些优惠政策尚不明朗,还需要加大宣传,以吸引浙商。

  浙江省政协委员、法属圭亚那江浙沪华侨联合会主席郭胜华,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曾提出海外侨商们对于回归的普遍担忧:“我们对国内情况不太了解,对家乡投资环境也不太了解。吸引海外侨商回归,需要考虑华侨华人的特殊情况。”

  郭胜华在今年的政协发言中建议,“浙商回归”的重要抓手和当务之急是加强“侨商蜂巢”平台建设,以实现“共享资源、共创事业、共谋发展”。他认为义乌有潜力成为这一平台的落址地。

  也有欧洲侨商委员告诉中新网记者,浙江还有地区的实际情况并未达到回归条件。他建议对于较落后地区,政府还是应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为浙商回归家乡发展打好基础。

  浙商回归可造浙智归来新优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浙商正在演绎归来,而在浙商回家背后,人才的回归正成为继资金优势与产业技术之后,在外浙商带给浙江的新“礼物”。

  在刘光华看来,“浙商回归”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人的回归”、“技术的回归”和“产品的回归”。

  在“人的回归”上,除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刘光华尤其关注在外的浙江籍留学生。他认为,要动员国外的侨团多关注、留意当地留学生,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国内相关部门,许多留学生到国外读大学、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可以动员他们回来。

  “从浙江出去的留学生,已有很多博士后,”刘光华举例,仅温州地区,海外就有100多位博士。在刘光华看来,人才正是一种隐性的资本与优势,也是浙商回归的一种延伸形式。

  浙江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主任段会龙指出:许多在外的浙籍人士,集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身份于一身,这些人才资源和智力储备,是浙江隐形的巨大财富。

  段会龙建议,应充分发挥“浙商回归”工程以商引智的作用,为“浙智”在浙江落地开花创造条件。“以引进的大型企业、示范企业为龙头,注重吸引浙商资本投入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孵化,引进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促进项目带动高端要素回流,实现项目、成果、专家‘三位一体’落地。”段会龙说。

  欧洲华商会会长傅旭敏也把目光投向了人才,“中国国内也在大力培育人才,但有很多高端的、尖端人才的高科技人才仍然在国外。”傅旭敏认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浙江应该以浙商回归工程为契机,把这些人才请回来。

  浙江是侨务资源大省,公开数据显示,浙江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超过200万。从人才角度看,浙商回归工程,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浙江来说,显然还孕育着更大的机遇。

  今年浙江省长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5年的重点工作,其中其中继续加强浙商回归位列其中。

  如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所说,“浙商回归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工作一样,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时刻抓在手上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必须常态化,必须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对于回归的浙商,对于转型的浙江来说,新的一年值得期待。(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