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大代表建议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破解企业融资难
中新浙江网1月23日电(记者 童静宜 胡丰盛)当下,融资难已成为众多中小微民企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其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众多银企合作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正在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认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
在浙江,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突破8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信息不透明,长期以来,政府、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政策、金融支持都不到位,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中小企业因融资问题而关闭破产。
在以小商品市场闻名海内外的义乌,中小微企业生存也面临重大挑战。
“由于工业企业资金链、担保链引发的信贷信用危机,银行惜贷行为‘抬头’,压贷现象仍较普遍,企业担保链风险居高不下。”来自小商品城的浙江省人大代表吴波成说,80%以上的小微企业如今依靠民间借贷生存。
据银监会测算,目前,银行对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微企业仅为20%。
“信用体系在这个阶段更加重要。”浙江省人大代表、今飞机械集团董事长葛炳灶认为,可以加强小微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法制框架内,集合分散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建立社会共享、覆盖面广的信用体系。
浙江省人大代表、星月集团总裁胡济荣也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社会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失信行为缺乏一套健全、严厉的惩罚机制,导致政府、企业、个人诚信缺失现象不减反增,假数字、假政绩、躲债赖账等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
为此,他建议政府将信用立法提上议事日程,推进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环境,必须依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其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并向全社会开放。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形成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他说,这样社会、企业、甚至个人才能够随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对方的信用记录,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