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代表谈民族村发展: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又来
中新浙江网1月25日电(记者 张茵 见习记者 倪晨琪)“2014年,省里简政放权、‘五水共治’等大的政策都已经落实到左溪村,落地乡村之后解决了乡村发展不少问题,但是很多新问题又出现了,对于左溪村这个浙南边陲民族村来说,情况也较为特殊。”
在今年的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浙江省人大代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用亲身经历对记者说起其民族村的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政策落地乡村后续监督缺乏
“去年为办一件事情,因为各种原因找到县里分管领导三次,这在以前是没有发生过的。”蓝学许用亲身经历对记者坦言。
蓝学许介绍,简政放权确实落实到乡村了,以前到县里办的事情现在乡镇层面也可以办。如一般农民建房,以前要到县里国土局、住建局办,但现在乡镇就可以落实。社区代办也有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
“权力下放确实解决了办事难的老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责任清单还不完善。”蓝学许认为,简政放权后责任追究到个人,审计也很多,很多人怕担当责任,责任跟不上放权,有些事情依旧麻烦,这还是需要政府后续加强管理和监督。
对于蓝学许这名少数民族乡村的“掌门人”和“深耕人”来说,在“五水共治”方面政策实施落地乡村后,也存在后续管理不足,需要监督的问题。
“‘五水共治’污水处理管道已经在农村铺起来,但是管道会有列破、堵塞、污染源反弹等问题,城镇上可能有管理,但现在乡村还没有。乡村的后续管理和长效机制没跟上来。“蓝学许指出,“五水共治”,一个村就上百万的投入,那在全省的开销有多大?管道坏掉重新修再管理,该多浪费。
“各种大政策落实到乡村后,在乡村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不要造末端忽视了其相应的后续管理和监督。”蓝学许建言。
民族村发展遇瓶颈
左溪村,少数民族畲族居民的聚集地,民族村是其标签,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个民族村在现在的发展之路上遭遇诸多困难。
据了解,左溪村位于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而在2014年的一项专项调查分析显示,由于受保护区限制又缺少有效扶持政策,保护区内社区比周边社区发展明显缓慢,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县人均收入差距达1871元。
同时,保护区内居民人均纯收入十分不均衡,收入最高的达到7635元,收入最低的只有4904元。“居民生活普遍困难”。
“以前是靠山吃山,但是现在不能了,山上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动。而且维护周边环境又要靠村里财政支出,发展不容易。”蓝学许坦言。
而对于左溪村发展“雪上加霜”的是,左溪村靠近供给温州多地区水源的一个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左溪村在“五水共治”方面,被要求得很严格。
据了解,左溪村在前两年开始“五水共治”,2012年开始,全村30多家畜牧养殖全部关闭,“从根源上断绝水源污染,但是畜禽养殖正是左溪村致富的来源”。
环境治理之后,先前以养殖种植相结合的模式也消失了,与之相伴的有机肥没有再产出。同时涉及到整个产业链,左溪村及周边村有100多人失业,且失业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这就出现了转就业和转产业的问题。但是老年人要转去哪里,去从事什么新工作?产业又该转去哪里?因为临近珊溪库区,附近的大项目投资都被叫停了。”蓝学许对此深感忧虑。
蓝学许也指出,自己和村民都明白,治水肯定要治,喝水安全是必须的。但是,本来就是少数民族且是落后发展地区,现在又靠山吃山吃不了,产业发展又被限制,村庄发展很艰难。
发展民村乡村旅游渴望大项目落地
面对困境,左溪村也走起了乡村旅游经济,同时融合畲歌,畲舞等畲族文化及周边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等景观配套,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绿色旅游来创收及发展经济。 其中,特色街、畲乡小院等开发已经开始建设。蓝学许也透露,等重大项目完成后会组建乡村旅游公司,让村民变股民,致富一方人。 “偏僻乡村的出路在哪里呢?乡村旅游肯定要走通,但是大的环境、大的招商引资一定也要有。能不能学习千岛湖的一些治理模式,在保护的同时适度开发?千岛湖也是供水给杭州地区,但为什么能发展得那么好?”蓝学许呼吁政府的同时自己也在思考。 对此蓝学许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左溪民族村有其特殊性,政府是否能设立专项的民族特色村发展扶贫资金,同时建立对民族村村庄规划的扶持?前几年左溪村自己出资20多万,请专家规划发展,这对于左溪村的财政压力很大。” 同时蓝学许也认为,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真正致富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思路,由向其“输血”扶贫向挖掘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潜力,提高“造血”功能,变被动扶贫为主动发展致富。 “农民思想方面的落后,农村缺少技术带头人,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缓慢,政府对农民培训是不是应该更注重思想观念转变的培训?跳出农业做农业,而不是为了农业而发展农业。”蓝学许建言。 “从就业到收入到旅游到文化保护,左溪村发展确实遇到瓶颈了,就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希望政府在各方面都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扶持。”蓝学许最后说到。(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