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浙歌模式”:接地气创精品走市场
中新网杭州1月29日电(汪恩民 胡佳棋)2014年12月20日晚,一出以江南为主题的舞剧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刘福洋一袭白衣,在“断桥残雪”的映衬下旋转、跳跃,并使出了他的“独门舞技”单脚旋转20圈,引得现场近两千名观众热情欢呼。
这是浙江歌舞剧院(下简称“浙歌”)2014-2015新年演出季先锋舞蹈剧场生命舞迹第三季的专场演出《释·江南》,也是主创兼主演刘福洋首次用舞蹈思维诠释江南的作品。
2015年1月29日,刘福洋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舞剧走的是比较实在的线路,不是去虚幻出一个概念,取景取材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西湖十景,对我而言是比较大胆的一个尝试。”
体制改革释放“红利”搭平台助力“拔尖人才”成长
《释·江南》是浙歌“接地气”,贴近群众系列举措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浙歌更加注重观众的观感和接受程度,以市场化运营为抓手,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艺术作品。
对此,刘福洋认为,“真正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不会是细致的区分于专家喜欢或者老百姓喜欢。舞蹈编的太深,老百姓看不懂,编的特别俗气,专家又觉得非常直白。如果建立在艺术的高度上,这两者是可以统一的。”
坚持“创作精品”和“群众路线”并举的刘福洋,是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及浙江省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
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告诉记者,“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是浙江省政府实施的针对文化艺术领域优秀中青年创作团队的选拔,省里有三支队伍入选。而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2013年开始设立的,针对省属院团青年领军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第一批有三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舞蹈领域的青年舞蹈家刘福洋,正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
作为国内一线的青年舞蹈家,刘福洋的舞步如行云流水,翻、旋、转、跳,他能时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无缝衔接,甚至在一幕的表演中用上十几个技巧。深厚的舞蹈功底和对舞蹈的诠释把握,使得刘福洋吸引了大批粉丝。演出当天,不少“粉丝”专程赶来,购票观看演出。
薛亮说,“刘福洋是浙江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代表,在发挥舞蹈表演的同时,也注重挖掘他舞蹈创作的潜力,打造成一个复合型领军人才。”
“进入浙歌4年,剧院为刘福洋积极申报各种项目,浙江省文化厅也为其多方搭建平台,提供了一百万项目资金。”浙歌党委书记陈正良告诉记者,这些举措保障了演员的全方面发展。
亲民票价破题市场化难题浙歌要做老百姓“看得起”的演出
“舞剧很难做,也很难卖,真正有市场的很少。”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演出市场面临的困境。如何突围持续亏本的窘境,是国内所有改制后的剧团需要解决的难题。
“除了大腕演员吸引人气,如何能够使演出包括票价更加接地气,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陈正良告诉记者,有不少剧团的演出都是以政府买单,剧团送票为主,票面价格580元、780元甚至上千元的都有,但是事实上,根本卖不出去。过高的票面价格,还阻挡了一批有兴趣观看演出的观众。
对此,陈正良说,“我们的票价要亲民一点,让杭州的观众都能够消费的起。我们要让老百姓形成一个共识,浙江歌舞剧院的演出不仅精彩好看,还是我们看得起的。”
不仅是《释·江南》,浙歌大部分演出都对外售票。陈正良表示,市场的反应超过预期,说明票价是合适的。
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到浙歌看演出,陈正良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一方面,要扩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提前知道演出的内容,通过亲民的票价让想看演出的人走进来。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技术,方便群众买票。”
走入群众打造草根合唱团二十年磨砺夯实群众基础
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是一支由专业表演团体吸收业余声乐爱好者的团队。虽然成员全部为业余爱好者,但合唱团一直以来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进行训练和演出。
一直陪伴合唱团成长至今的“老团长”、浙歌副院长严圣民介绍,“合唱团是1994年9月成立,当时面向社会各界的声乐爱好者招募。目前,有11位团员坚持了20年,18位团员坚持了15年以上,近三分之一的团员都是15年以上的。”
著名指挥家曹丁曾这样评价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20年不是最长的团龄,但是20年有三分之一的老团员,绝无仅有。”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表示,二十年来,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们不畏严寒酷暑,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国内外各类舞台上。合唱团逐渐成长为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准专业合唱表演团体,为浙江文艺事业赢得了荣誉。
据了解,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合唱团经常聘请一些专家进行指点,而让严圣民更加感动的是,不少团员自发赞助,承担外请专家的费用。
“合唱团代表了普通人追求心中音乐梦想的美好愿景,经常一场演出到最后,指挥跟伴奏泪流满面。排练也都是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最忙的时候,星期一、三、四、六的晚上和星期日全天全部用来排练。”严圣民介绍。
而正是这样一支来自群众的队伍,多次捧回了国内的合唱大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随后,甘肃、辽宁、重庆、四川等地的合唱团慕名前来学习“浙歌模式”。
量身定制打造文化精品新年演出季献精神大餐
有了好的演员,吸引了足够的观众,培养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下一步最关键的,是把自身的内功练扎实:打造文化精品。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认为,近年来,在浙江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创作生产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浙江文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浙歌为例,在打造精品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先锋舞剧《王羲之》在国内已经小有影响,大型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赴台湾,与台北的国乐团联合演出,具有很好的文化方面的交流。
2014年11月下旬,在浙江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为浙歌拳头产品之一,浙歌彩蝶女乐受主办方邀请赴乌镇演出。
据了解,“彩蝶女乐”是浙江歌舞剧院一支由年轻靓丽、演奏技艺突出的民乐女演奏员组成的演出队伍。她们以演奏独具中国南方特色的“江南丝竹”及浙江音乐为主要特色,所表演的节目包含了唱、舞、民俗等多种样式,
陈正良介绍,“彩蝶女乐是比较偏重江南丝竹的味道,服装主要以传统的服装为主。但多年下来,有些老的曲目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接下来准备把浙江比较好的作曲家请来,专门为彩蝶女乐量身定制新的曲目,延续彩蝶女乐唯美、传统古典江南风格的格调,打造浙江特色的风格。”
薛亮表示,“目前各大院团都在加大送演出的力度和强度,省一级院团送万家的演出活动都在有序的进行中,包括美丽浙江的全省巡演。浙江歌舞剧院也在马不停蹄的进行全省巡演,身体力行的走群众路线。”
“文艺创作要很好的扎根人民,平时艺术家们要分头到省内各地、深入生活,到群众中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薛亮指出,文艺作品要接地气,有温度,挖掘风土人情、人文故事,深入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实地学习和访问,要去观摩兄弟省份已经创作的作品。
目前,浙歌已经开启新年演出季的新征程。2014年12月以来,“浙歌美声沙龙剧诗”和“未来演奏家民族音乐会”以及《释·江南》等精品已经陆续和观众们见面,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表示,希望浙江歌舞剧院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为弘扬中国精神,推进文化强省和“两美浙江”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