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心灵的回归》
中新浙江网2月6日电(骆寒超)晓娜的这本诗集《心灵的回归》,是她闯入诗坛后第四批灵感的收获。读着这些写于2011年至2013年间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她在《我有历史的使命,诗神》一诗中的两行诗:
我的诗绪
像梵高一样癫狂
这颇让人有震聋发聩之感。
熟悉晓娜的人都会知道:她确有点像为绘画而癫狂的梵高那种性格,对诗歌创作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了。她的白天是生活在政府部门,严肃而理性地从事着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职业工作,而她的晚上则是在安顿好了家务事后就一灯孤守,从事着与自己的心灵作交流的诗歌创作。她几乎每晚必诗,天天有新作。所以,说她是一个痴迷的歌者是毫不为过的。
作为一种创作现象,晓娜的这种痴迷是值得珍视的,因为此中真切地反映着她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这本诗集中有一些并不那么艳丽却朴实得如同橄榄一样能让人愈嚼愈有滋味的诗句。如《相信》中这样说:“我要快快乐乐 度过今天/相信吧/明天 仍将如期而至!”她竟如此信赖“明天”会“如期而至”!这个“明天”是怎么个样儿的呢?在《过去的,都将过去》中,她说“明天”和这个“快快乐乐”的“今天”相比,还会“是全新的”。对未来(“明天”)的这种极大肯定,正是对生存前景一种出于潜意识的肯定。在《欢喜》中,她同样对“快快乐乐”的、“狂欢”的“今天”和“全新的”、“寂静”的“明天”作了抒唱:“狂欢的烈焰熄灭/剩下 是空旷寂静的灰烬/就这样 结束了/新人已经登临。”接着,这场抒唱以如下一节作结束:
喧闹 欢喜
静默 欢喜
这就是说:不论是狂欢的“喧闹”或者寥寂的“静默”,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心儿里是同样“欢喜”的。这种对现实存在都满怀爱心的态度,正是晓娜极其健旺的精神状态动人的体现。这本诗集“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诗《春天,款款地向你走来》在体现这种精神状态方面就很值得玩味。诗不长,是这样的:
如荷塘月色的曼妙
似凌波风起的涌动
传导者绿绸般丝滑的柔情
是西子的秋波
湖水的深意
春天
款款地向你走来
成功的诗不论怎么写,或强或弱都会给人一点象征味儿。这首诗就感兴地象征着晓娜对人生历程总是美好的精神意绪,这样的意绪虽不属豪迈俊爽,却也优雅明媚,从这里可以见出热爱生活的女诗人灵魂深处的一片阳光境界。
正是对生活的这种热爱,对现世人生的这种肯定,使晓娜在《心灵的回归》中显示出了心灵的向世界开放:接纳八面来风,让感觉的触手伸向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假恶丑予以正义的鞭笞,对真善美致以诚挚的敬意。
她在《廉政风暴》中写了一场“以一日千里的气势”而席卷中华大地的廉政风暴,讴歌“救赎的大雨/倾盆而下”,向贪腐分子——钻入我们政权中心的一批“硕鼠”投以正义的鞭笞:“闪电雷鸣/铁蹄之下/是失血的面孔。”在《离开了权杖,谁会为你开道?》中她劝诫一个权势拥有者去清醒地看一看在他的光环下蠢动着的一些真实存在:
一声声的木鱼声
敲落了
朝圣者体内
大大小小的欲望
原来这些“朝圣者”不过是为一己之“欲望”而来的,披着虔诚外衣的假恶丑的化身。为此,她忍不住提醒掌权者说:“离开了权杖/谁会为你开道?”对于沉醉在一片颂扬声中的掌权者来说,这无异是一声当头棒喝!这些文本正是晓娜由热爱生活所派生出来的一种关怀社会现实殷切之情的体现。这使我想起了集子中有一首叫《其实,你根本就没有放下》的诗。在这首诗中她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唱了自己想把那些被“虚幻所迷惑”的“烦恼、忧伤、紧张”放下,甚至藉以谋生的“这副饭碗”——生存的现实利益也可以纳入“放下”之列,但她却又掷出一句响当当的话:“放下/不是放下担当 放下责任!”我想正是这一种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的精神,才使她能写出上述一些鞭笞假恶丑的诗篇来的根本原因。
不过有一点必须看到:拂荡在晓娜心头的八面来风中,纵有对假恶丑的揭露,更多的却是一阵阵五月的熏风——对真善美的颂唱。在这位女诗人心目中,“人生是宏大宽广的交响”,它是所有“美妙”,“动人”的声音的汇聚。因此在《心存美好,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中,她竟能如此敏感地把握到如下这个细节性的意象:
我听见悦耳的门铃
叮当
这两行看似平常的诗我倒是颇为欣赏的。一般而言,室内的人听到了门铃响时,往往按不同心境派生的预测,会在潜意识中引起三种反应及对这些反应的特定选择:一种反应是茫然,会作淡漠的选择;另一种反应是厌烦,会作拒斥的选择;再一种反应是期待,会作欣喜的选择。可在这首诗里,抒情主人公听见门铃声,似乎毫不犹豫就作出了欣喜的选择:这“叮当”总是“悦耳”的。这表明什么呢?表明抒情主人公心存的从来就是美好的期待,所以门铃发出的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了!可以这样说:晓娜也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只不过这副“眼镜”片上染的色彩是璀璨而又极纯净的,因此摄入进诗人眸子中的生存世界也是温润而又辉光燿耀的,发而为诗,也就通过亲情与友情而对人世中的真善美作了挚诚真切的抒唱。《有这样的心,在温暖着我》一诗写到诗人在人生艰辛的旅程中“真的好累/似乎已扛不动/这一车的重负”时,忽然幻感到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心”向自己靠拢来,“温暖着我”!究竟是指什么呢?原来是“亲(友)情/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爱人/就站在最坚实的地方”。这种抒情逻辑提供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个认识:晓娜欲通过对亲情、友情的抒写来赞颂人世间的真善美。我欣赏《沙漠的绿洲,已在脚下延伸》、《这是生命中最真切的痛啊》、《如果是山,如果是水》。这里有对至真的人生抒唱。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对挚爱的对象,无论是恋人或者友人,都至死不渝地付出了满腔信赖的热情:生活中“明丽的阳光/无疑是你赐予的”,“已在脚下延伸”的“沙漠的绿洲”也会是“你”开拓和滋育出来的(《沙漠的绿洲,已在脚下延伸》),所以在“爱的旷日持久(的)领地”,“我思念你”,“一声声的呼唤”;“我驻守着你”,“四季坚守”(《如果是山,如果是水》。这样的信赖是至真的,至真得美。我也欣赏《心的家园》,《严峻的日子,严格地来临》,《躯壳》,这里有至善的人生抒唱。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亲情、友情中寻求人生美德来导引,以求解脱心灵的痛苦:由于“你”的“珍贵的情谊”赋予误落尘网的“我”以“莲花”的高洁,“我”可以“从融化的冰水中/打捞出/我潮湿的记忆”,于是“我”也就“回归心的家园”了(《心的家园》);而人生行旅中“我”茫然的“躯壳”因了“你高举着的明灯”,才使“我”能“登临彼岸”,所以“我”要感激地说“拯救人心的/是你”(《躯壳》)。这样的导引是至善的,至善得美。我更欣赏《我的世界只有你》、《飞》、《心已连在了一起》。这里有至美的人生抒唱。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亲情、友情中寻求一种心灵踏实的眷恋:由于“你”来过,“我”的心里“从此不曾离开”了,“走在冷秋里/听耳风狂啸”,也算得了什么,因为“心已连在一起”;并且,纵使相距是“很远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心却很近”呢(“心已连在了一起”);所以“在我日子的背面/有着无数个梦幻般的月夜”,既能“让你微笑的星空/大放光明”,也能“令我的世界从此云开雾散”(《我的世界只有你》)。这样的寻求是至美的,至美得又真又善。总之,这些显示出有心灵接纳八面来风的抒情,生动地反映着晓娜对人生的肯定,生活的热爱。
唯其如此,才使《心灵的回归》中的多数文本又让一股被当今诗坛所淡化了的激情渗透着。如同普希金当年沉迷于安奈克利融情热一样,晓娜的这些诗也具有这种青春型的激情质素。正是这种质素的存在,决定了这本诗集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写成的。直接抒情,让情感赤裸地呈示,被当今的前卫诗人看成为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而浪漫主义是为他们所不耻的,因此直接抒情就被漠视了。这是一种偏见。其实直接抒情和意象抒情在诗歌抒情艺术中是同样重要的,而对浓烈而真醇的情感作抒发时,更以采用直接抒情为宜,若用大量的意象感兴来印证,反而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而对欲传达的激越、真醇情感有所损害。量体裁衣大概也适用于对诗歌情感传达方式的选择。如《严峻日子,严格地来临》中,抒情主人公抒发“我无法挽留/那已逝的岁月”——这一场激越的生命伤感情绪,她这样写:
无法绕过 我的秋
我们等待着
等待
严峻日子 严格地来临
这场情感裸现如果改用一串意象感发、暗示,情感的真醇度就会释稀,而情感的激越带来的冲击力度也会大大削减。只有用这样的直接抒情,才会保持真情的醇度,激情的强度。所以,就晓娜所特具的那种安奈克利融式情热而言,或者就说作为一种由特定创作个性所决定的情感质素出发来看,我以为她偏重于直接抒情是合理的,虽然也有些文本,直接抒情得过分直接,没有诗意,成了家长里短的言说,不足为训,但总体看,还是值得肯定的。读《心灵的回归》中的诗,让人深感到一气直下,激越奔放,痛快淋漓!这正体现着晓娜创作个性的特色。由此说来我们得称颂这位女诗人:她在走着自己的路。
作者系原浙大中文系主任,中国著名诗评家、诗歌理论集大成者,一生自力于诗歌以及诗歌的创作与研究。其爱妻与子女在诗歌方面也都有建树,堪称诗歌之家。(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