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太湖金秋开渔忙 渔民凌晨出港盼好收成
中新网湖州9月1日电(记者 赵晔娇)9月1日,刚迈入秋天的收获季节,南太湖边的浙江渔民就迎来了开捕的日子。凌晨4点多,渔民张云芬两夫妻就出发了,她从7、8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在南太湖里打渔,现在和丈夫还是靠着渔船为生。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幻溇港出发,在一望无际的南太湖上行驶10分钟,当记者见到张云芬时,他们已收获了满满几兜纱的银鱼,在太阳下自然晒干,淡淡的鱼腥味引得水鸟盘旋在渔船上空。
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太湖地区有七十二港三十六溇文化,幻溇就是三十六溇之一。幻溇村也是南太湖沿岸的湖州市吴兴区渔民最密集的村落,每年9月份是村里人最忙碌的一个月,全村100户渔民都会在太湖进行一年一度的捕捞作业。
“前两天就开始忙活着了,整理渔网、补渔网、检修自己的渔船。9月份要好好忙活忙活!”土生土长的渔民王建新说。
凌晨4-5点,天才擦亮,幻溇港就响起了“突突突”的声音,那是渔民的柴油渔船出港了。今天风浪不大,正是捕捞的好日子。据王建新介绍,在幻溇村捕捞太湖白虾、银鱼的渔船一般在太湖边缘,用撒网的方式进行捕捞,而一些大鱼如花、白鲢,渔民一般会在深水区域设置鱼籪,定时收鱼。
张云芬夫妻俩专门捕捞银鱼,通常是丈夫驾着船,妻子就在一边默默挑选着刚捕捞上来的银鱼,两口子交流不多但是几十年的捕鱼生涯让他们之间充满默契。他们的渔船顶上撑起了一个简单的小棚,上面晒满了银鱼干,“每年的价格基本一致,银鱼干每斤能卖到100-120元。”在张云芬看来,银鱼几乎是一家人过日子的全部指望。
银鱼和白鱼、白虾被誉为太湖三白,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这种太湖的名贵特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从太湖新鲜打捞出来的银鱼,主要销售到上海、湖州、杭州等周边地区。
离太湖的湖岸越来越远,在太湖的深水区,渔老大老张也正紧张忙碌着。记者乘坐的快艇放慢速度,缓缓驶入了鱼籪,这是渔民为方便捕捉而专门设置的。老张的渔船正停在层层鱼籪的中央,3个人弯下腰、齐心合力才将满满一渔网的鱼从水里拖拉到了船上。
“哇!”只听一阵激动的叫声,一条40多斤重的鲢鱼冲出渔网,重重地摔在了船板上。在记者的要求下,老张打算向记者展示了开渔头天最大的收获。他费了好大力气,才勉强用双手抓住鱼尾,将鲢鱼提了起来。快有半人高的鲢鱼令人振奋不已。
“我已经在太湖上打了15年鱼了。”老张的皮肤被南太湖的阳光晒得黝黑,双腿上也沾满了鱼鳞,浑身湿漉漉的,一副标标准准渔老大的模样,他期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不过,记者了解到,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多数渔民的心情都很复杂,既有期待丰收的喜悦,同时又担心价格。
“今年由于多雨水等天气的原因,产量比去年相对下降,整体的价钱还要看这几天的走势。”39岁的渔民钮黄成向记者介绍说,“9月初刚开始捕捞的时候,上鱼量比较大,每天一条船收鱼2次大概有300斤左右的鱼货,一些个头大、品相好的花、白鲢会大量进入湖州各农贸、水产市场,或者在当地被加工成鱼干。鲚鱼和一些品相不好的花、白鲢基本上会进冷库或者卖到周边地区作饲料鱼。”
据悉,从今天起,南太湖就正式结束了禁渔期,一直到12月都是捕捞期,虽然有整整4个月时间,但是只有9月份是鱼货捕捞最集中的1个月,今年的收入好还是不好,就看这金秋9月了。南太湖边的渔民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期待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