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本地

台商融入大陆转型升级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10-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图为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内的全景监控平台 李佳赟 摄

  中新网宁波9月27日电(记者 李佳赟)虽然已经65岁,但扎根浙江宁波的台商曾盛明依旧对智慧信息保持热忱,并在厂区里也装上了各式电子屏,车间墙上、设备上到处可见二维码,“智慧因子”正活跃在这座传统制造业工厂的角角落落里,为企业转型升级带去活力。

  和曾盛明一样,扎根宁波多年,面对经济形势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不少台商依然保持着最初踏上这片沃土的扎实与活力,并改变陈旧发展模式,深化与大陆的产业融合。对于曾经“逐水草而居”的台商而言,大陆市场的吸引力正从“成本”转向“市场”。

  跟父辈专注于制造业不同,在甬台众创小镇、宁波“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中,到大陆“掘金”的台湾青年“创客”更多选择互联网、文创等领域。从台商“一代转型、二代创业”的生态圈中,可看到台商正逐渐扎根大陆,适应大陆经济转型升级态势,融入大陆新的发展战略,共享发展“大商机”。


图为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内随处可见的二维码 李佳赟 摄

  从“试水温”到“扎根”

  优势互补寻觅合作商机

  站在办公室的窗口,曾盛明望向远处星罗棋布的厂区,拔节生长的高楼,思绪万千。

  在宁波已有21年的台商曾盛明,是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登陆投资兴业的早期台商。他回忆道,当初刚刚开放的大陆市场拥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想试一下大陆的‘水温’”,于是怀着冲劲漂洋过海而来。

  弹指一挥间,曾盛明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如今的他已然扎根这片热土。“两岸语言相通,同根同源,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业都很容易‘进入状态’。”

  同样,来宁波已有15年的杨桢堂也亲身体会到这里的发展变化和无限商机。

  东毓(宁波)油压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桢堂表示,公司在台湾设有研发中心,大陆则作为生产基地,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台湾土地资源少,而在宁波则能够坐拥36000平方米的厂区面积,两岸合作互补性很强,来大陆投资兴业大有可为。”

  此外,宁波政府服务和政策扶持润物细无声,为台企发展保驾护航。

  亚德客国际集团大陆事业群总经理李怀文告诉记者,亚德客拟投资15亿元扩建新厂区,将企业的销售总部放在宁波。“除了宁波的区位优势外,政府对企业的贴心服务和办事效率是集团追加投资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同样,立足宁波镇海的曾盛明也感慨自己选对了地方,“在转型升级的态势之下,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转型,几年来,企业共拿到政府相关补助和奖励近70万元,超过了企业在信息化设备上的总投入。”

  如今,感知到了宁波以及大陆经济发展的新脉搏,越来越多的台商将脚步实实在在地,踩在了这片活跃的土地上。

  “企二代”陈逸凯十多年前就追随父亲脚步来宁波打拼,他坦言,近年来,看到宁波不断崛起的新产业、不断涌现的商机,惊讶于这样的发展速度之余,更倍感振奋,他已将大陆作为实现自己事业理想之地。

  “我现在一年回台湾4次,一次不超过一个星期。”如今,作为宁波卓新通讯接插件有限公司协理的陈逸凯,已将妻子及孩子都接到了宁波,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拼搏奋斗的“新宁波人”。


图为宁波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李佳赟 摄

  不再“逐水草而居”

  台企融入大陆转型浪潮

  长久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普遍采取“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海外销售”模式,凭借大陆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环境成本,在需求强劲的外销市场中获利。

  但大陆经济在历经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今面临下行压力,在大陆的台湾企业也因此深陷转型升级的阵痛中,旧有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在重压之下,不少台企纷纷向人工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各国转移。

  但在宁波扎根21年的台商曾盛明看来,大陆仍是自己投资布局的首选。他表示,“我曾经去东南亚等地考察,发现当地缺乏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市场也不成熟,根本没有生意。”

  “大陆有十几亿人口,市场规模比东南亚大得多,机会也多得多,虽然近年来大陆生产成本在上升,但东南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大陆产业配套比东南亚国家更齐全,优惠、扶持政策更加到位。”曾盛明说。

  诚然,不少台商已意识到,在转型升级浪潮中,台商想要破解困局,就要改变陈旧发展模式,深化与大陆产业融合,而不是一味追逐低廉成本、“逐水草而居”。

  在宁波奉化,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位的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走进这家台资企业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臂自行运转的忙碌景象,抓取、打磨、成型、放置……95秒内,一个气缸部件毛坯变成了成品。

  亚德客国际集团大陆事业群总经理李怀文说,由于导入半自动化生产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手工操作的传统流水线相比,每台机械手臂每天的产能为3800套气动元件,用工减少一倍多,生产效率提高了30%。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召唤下,不少台企还切换到“智能化工厂”模式,“瞄准“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商机。

  走进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厂区,车间墙上、设备上、办公室里,处处可见张贴的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作业程序、设备说明书、视频等资料都一目了然。

  除了用于管理,金丰还把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为每台机器装上SIM卡,机器运行时的电压、产量、温度等信息实现同步向业主和金丰移动终端发送,客户可以实时监控,公司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机器运行的异常情况发出预警,并可主动就近提供售后服务。

  对于企业的“互联网+”触电之路,“掌门人”曾盛明坦言,这是为了主动融入大陆新的发展战略。

  曾盛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大陆提出‘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公司也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用增值服务让产品更具竞争力。”曾盛明表示,转型之路令人期待,今年公司的营业额预计同比增长要超过6%。

  无疑,对于“曾盛明”们来说,仿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不再逐水草而居,扎根大陆广阔的发展腹地,大陆对台商的吸引力正从“成本”向“市场”转移。


图为宁波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李佳赟 摄

  台商“创二代”创新接棒

  甬台涌现合作新业态

  随着新老台商交替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台商二代”开始活跃于两岸经济舞台,在宁波的台商影子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年轻。

  在宁波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台湾“创二代”纪正义告诉记者,跟父辈专注于制造业不同,他们的4人“创客”小团队则希望往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在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上融入“智能因子”以提升附加值。

  在纪正义看来,台湾在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而宁波拥有丰厚的制造业基础,两者结合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为经济转型注入创意和活力。

  如今,在宁波的文创、新材料等新兴业态领域,处处可见台企台商的身影。宁波奉化的甬台众创小镇,正加快引入台湾关于智慧农业、生态旅游、文创设计等优质项目落户。而最近奠基的奉化两岸城曦文创生态园,更是吸纳了蒋友柏的常橙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意经济”的力量正蓄势待发。

  不止于此,在医疗领域,甬台合作也同样风生水起。2015年,首家“两岸合作、公办民营”的公立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正式运营,该院委托台北医学大学运营管理,引进台湾成熟的医院营运经验。

  开放式挂号台、诊间护士、社区义工……医院内充满了“台湾元素”。李惠利东部医院执行院长许南荣介绍,医院致力于为病人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将医学伦理、人文艺术、小区服务导入整体医疗体系,希望能够激荡开宁波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池春水。

  随着新业态蓬勃兴起,甬台合作持续深入,截至2015年底,宁波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521家,总投资218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占宁波市引进外资总量近20%,占浙江省利用台资总量近1/2,成为浙江省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宁波市台办主任施金国在表示,为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宁波搭建了许多合作平台,比如台湾农民创业园、宁波和台湾共同合作的商贸示范区等,同时在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强服务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在政策之风的劲吹下,在产业格局的带动下,甬台之间继续打开深度合作的新局面。在“2016浙江·台湾合作周”宁波专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常橙品牌策划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大陆地区总部项目、敏实集团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5个甬台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近2亿美元。

  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奕君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甬台经贸合作,并愿意为甬台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氛围、营造更优的环境,希望广大台湾朋友积极投入甬台经贸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