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本地

便民服务不便民看展不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2-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陈涛

  昨天是节后上班头一天,国家博物馆的参观量一如前几日火爆。不少外地游客趁离京前赶往馆内一探各色宝贝文物,排队人群里学生模样的小观众相较平日多出不少。“以前上历史课就听老师说后母戊鼎藏在国家博物馆,这次要亲自瞅瞅。”来自衡水的张宁馨念初一,首趟京城之旅的必游地就包括国博。

  北11展厅尽管是需要收费的特展,但门口还时不时排起了小长队。名为“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法国历史八百年”的展览,集合了卢浮宫八个部门126件(套)珍贵藏品,试图再现卢浮宫这个世界艺术诞生历程。按照展览概述所言,不出国,便可游历法兰西黄金岁月。“咦,展品的题签在哪儿?”一位三十出头的参观者习惯性拿出手机准备扫一扫,才发现原本置于展品右下角的二维码不见了,“没有解说词,这是要我们自行脑补吗?这可是老外的历史,无从下手啊。”黄铭鑫是个“博物馆迷”,每到一地儿都会进馆寻宝。在问询厅内值守人员后,他才发现展品的题签都集中粘贴到了一面墙壁上,几十个二维码依照展品序号静静蹲守在那里。“这多费事儿啊,看到想了解的展品,先得记住序号,再跑过来逐一寻找。”黄铭鑫对此大为不解,“原本是为参观者提供的便民服务,如此一来更像面子工程了。”

  看似不起眼的改动,的确给参观者带来了不便。有参观者嘟哝几句,未及寻找就径自走出展厅;也有参观者在展品和二维码之间来回跑上几趟,就觉得太麻烦放弃了。好在厅内工作人员偶尔会友情提醒几句,“”了一些因看不懂而扫兴的人。

  馆内南7展厅也沿用了如此集中摆放二维码的做法。这里的“阿拉伯之”沙特出土文物展,同样属于收费的特展。466件(套)展品均为收藏于沙特多家博物馆中的珍品,远道而来的这些沙特古代文物大多系首次来华。由于这里的展品数量更多,每一处“囤积”的二维码也更密集。有一处展墙足足粘贴了39枚二维码,最高一排的二维码离地将近两米!如此高度,即便对一般成年人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扫”,更遑论不时冲进展厅的少儿参观者。由于门票50元,不少家长就只给同行的孩子买了票,这可苦了那些想从二维码学些东西的小朋友,即便踮起脚尖外加往上小跳,依然差之甚远。“算了,走吧。”俩学生模样的孩子经过一番努力,悻悻走出展厅。

  对于展厅如此做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一是节约布展时的人力,毕竟在有限时间内,作一一对应更费劲;二是防止参观者因扫码影响后来者观看。至于是否考虑到因此给参观者带来的不便,对方认为不好回应。

  二维码走进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已有五六个年头,在员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它的确为参观者认知展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根手杖,专业观众也离不开它。”资深策展人黄晓川认为,只有帮助参观者读懂了展品,展览才称得上成功,“尤其公立展馆,让参与是第一要务。”在他看来,这两个展览二维码的囤积式摆放,多少折射出策展团队思虑不周,“如此珍贵的文物精品得见不易,既然宝贝来了,就要让每位参观者观有所值。”

  (原标题:便民服务不便民,看展不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