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本地

聚焦开化乡村的去或留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7-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出更——记者》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许多城市,你都会看到,火车站前提包携被的黝黑的汉子,用懵懂而憧憬的眼神打量着这座花样的城市。

  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的开化,生态、农业、劳务输出、龙顶茶叶、占旭刚,都是叫得响的金名片。

  这个拥有34万人口的浙西县城,数年来,一直保持着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的记录。

  浙江在线记者走转改发现,一个新的趋势渐然形成,更多的农民揣着技术或者信心,回乡,留下,就业,甚至创业。

  上个世纪末开始,成群结对的牙田人跑到杭州,开始了城市务工生活。房屋疏密不一,但普遍都有三四层,且外观装饰精美,楼栋林立。

  在村间水泥硬化的小道行走,偶见壮年男人,都是妇孺老人。在口、田埂旁,拉着家常,瞄一眼收成。

  47岁的余春法,在东阳的外墙粉刷工程结束后,回来看看新建成的房子。这座三层楼房,屋内简单装修,余春法计划着国庆节能添置点东西。

  在牙田村,像余春法一样,走出去,从事外墙粉刷手艺的,不下320人。而全村人口,也才958人。

  “老乡带老乡,一个出去了,大家看到他们致富,都跟出去了。”现任牙田村村委胡万成一语中的。

  出去,总比守着家里几亩田几亩茶叶要强得多。一个事实可以佐证外出务工的,一到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村头口的车子都停不下。

  胡万成是老,部队退伍后回村办茶场,生意做到了非洲。口就有生意,他自然不想外出,但作为村,他一年也要跑两三趟杭州,看看乡亲。

  “他们也不容易,住得差,吃得凑合。原始积累阶段,总是艰辛的。”胡万成说,并不是每一位外出的乡亲都衣着光鲜,更多的时候,他们舔舐着粉刷的灰尘,才能攒下一笔笔收入,然后回家盖房。

  但牙田人都相信,能吃苦,肯干,就能立足。因此,像徐金寿这样的成功人士,也不在少数。

  1993年,徐金寿还是位泥工师傅,在本地做做工,一天也就挣5块钱,后来自己盖了房子,欠了债,这个收入要还清债务不知道要到什么年月。

  听说杭州做泥工可以挣到18块一天,他思前想后,叫上几个老乡就出门,过去出门不容易,一大早赶车到开化车站,再坐8个多小时的车到杭州。

  拎着铺盖,背着编织袋,徐金寿跟老乡住在杭州的桥洞里,第二天就跑到劳务市场待工。

  就这样,凭借着打工的艰辛和,“开化粉刷队”在杭城建筑业小有名气。徐金寿也从最初的小工做到了包工头,后来有了自己的队伍。而跟他一起出来的“元老”也逐渐门户,都有了自己的队伍。

  现在,杭城的外墙粉刷许多都是村头镇人,大大小小的老板有20多位。徐金寿也做到了一年十几万方的业务量,产值超千万。

  两辆车,三套房,50岁的徐金寿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每到节假日,他就会回到老家看望双亲。而到杭城打拼的牙田村老乡至少有20多人买了房子,定居城市。

  基层干部点评(村头镇党委徐文):一年,至少有近千万的资金流回来,盖房,投资,新建家乡,很好。作为基层党委,我很纠结,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劳动力,需要带头人,需要青壮年,但现在留守妇孺老小居多,但另一方面,他们选择走出去,有梦想,我也支持。就是希望在外乡的家乡人,保重身体,多回来看看。

  自古华山一条,在开化桐村镇,亦有一村,取名华山。这里的人习惯走一条,先走出去,再回乡创业。

  开化县城生态工业园区内,一幢簇新的厂房显得格外耀眼。这家名为浙江金仕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成LED光源和照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及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套上鞋套,记者走进无菌化生产车间。车间面积不大,但设备仪器先进,工人进行着流水线操作,每一个步骤都显示出极高的科技含量。

  这家企业的主人叫陈先金,就是桐村镇华山村人。在华山村乃至整个开化县,陈先金都是声名在外,除了他每年创造上千万的产值外,陈先金传奇的创业经历也为村民们所津津乐道。

  1990年陈先金农中毕业,便尝试种植食用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准备仓促,生产技术不过关,陈先金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同时欠下近10万元的债务。

  1998年,怀着打工还钱的心愿,陈先金来到温州打工。当时,他感觉到打火机行业有不错的市场前景,就把打工岗位锁定这个行业。靠着刻苦肯干的,陈先金第二年就被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打火机厂聘请为生产技术厂长。

  就在陈先金能够挣到5000块一个月的收入时,他辞职,投奔到另一家打火机厂,学技术,800块一个月,他照干不误。

  2001年7月,陈先金辞去厂长职务,创办温州莱特烟具有限公司,开始自立门户。

  “办厂初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但我们硬是挺了过来。”2005年,陈先金把自己创办的打火机制造企业从温州整体搬迁到老家桐村镇,回乡创业。

  “在老家创业,劳动力成本比温州要低,但同样也有弊端。”陈先金说,温州打火机制造从材料、模具、电镀等环节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在开化,所有环节都要靠自己建立起来。然而这点小困难并没有陈先金回乡创业的决心。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建立起完善的打火机生产、销售产业链。

  莱特烟具的创业成功,并没有让陈先金停止追求成功的脚步。2008年,陈先金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环保的LED节能灯,并于同年在开化建立浙江金仕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占地13000多平方米,旗下员工有200多人。

  最近,陈先金又面临人才的短缺的问题。由于LED节能灯制造过程科技含量高,开化当地很难找到这样的技术人才,企业发展一时间遇到瓶颈。

  陈先金是一个不惧挑战的人,他马上制定规划,要到上海建立营销、开发总部。“上海在节能灯这块拥有众多高技术人才,把总部设在上海,可以有效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当然,他坦言此举风险并存,毕竟在上海设公司成本费用会上去,但陈先金这一步棋不会走错。

  “我是一个喜欢搞实业的人,我从不把资产用来投资股市、房地产,只有搞起实业,让自己忙碌起来,我才会觉得充实。”陈先金微笑着说。

  基层干部点评(桐村镇镇长齐正兰):我们一直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近年来,华山村外出务工者先后在本县内创办了衢州莱特烟具、申博烟具、同春工贸、衢州裕兴五金、华彬炭业等一批规模企业,共解决了本村200多人的就业岗位,真不容易!

  华山村,毗邻江西玉山,隔村相望,视线好的时候,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之巅目力能及。

  上个世纪90年代,华山村1000多个村民外出打工,为的是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成功者多半在外继续发展事业,也有村民回乡就近就业,在故乡的热土上大展。

  邓世权就是其中一位,47岁。90年代中期,他跟老乡跑到广东中山,从学徒木工开始,一步一步,凭借山里人吃苦肯干,做到了木工师傅,家具厂干了几年,每年能攒个万把元,后来,听说很多老乡在苏州家具厂干活,离家更近,收入更高,老邓又跑到苏州干了几年。

  “外面永远不属于自己。”老邓说,住在巴掌大的集体宿舍,吃食堂,妻儿不在身边,生活真不是滋味,每天在周围的就是满屋的木屑。

  妻子在身边,儿子读书毕业到了杭州。他地留在家里,继续操持了老本行。前些年,村里林权,他一家分到了40多亩毛竹林,他把跟自己出去的老乡文等叫回来,硬气地说“我办个毛竹加工厂,你们回来,每月赚2000多元不是问题,跟外面一样,但至少咱们在家。”

  文也快50岁了,年纪越大,在外面越没有优势,越想回家,就这样,一拨“50后”回来了。

  刚办厂,不容易,华山都是山,没什么平地,一开始,邓仕权选了块荒田,盖几片瓦,去农村信用社申请了三四万元贷款,厂子倒也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但因为是田地,不允许建厂,老邓又把厂迁到了村里。

  记者在他厂里看到,收来的毛竹堆砌在旁,制作的成品堆放齐整,厂里堆不下,他还特意租了厂房隔壁村民的房屋。主要做两种产品,一种是线帘,一种是竹胶板,都是供给下游家具厂的粗加工,真正是薄利,但老邓也做得踏实。“一捆竹胶板有10张,需要100斤毛竹原料,收来是34块钱,我做好卖出去能到100元。”老邓的账算得灵清。

  “我也想做一条龙加工,我做过木工,学过油漆,家具贴面等,但希望能支持,现在地少,厂房扩大不了,销其实不成问题。”

  老邓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安吉、龙游等地的客商电话。成捆的毛竹加工品从这座山里,运到各地。

  基层干部点评(华山村村委会主任陈来新):90年代初,村里出去了一批人到广州、中山、江苏打工。有人富了,也有人在外面跌跌撞撞,最后回村发展。华山村支柱产业是毛竹、杉木,我们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我很高兴有老乡能够发展起这些产业,不但富了自己还带动了本村就业发展,甚至邻省江西也有很多人跑到我们村工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