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集团董事长对话浙江经视:要国际化的视野也要“傻”劲
正值年尾,第九届《浙商》年会结束。浙江的企业、浙江的经济一直是大家备受关注的问题,浙江经视特别策划节目《大牌对大牌》对省外浙商进行了,评论一哥舒中胜特地来到广东,对东阳光集团董事长张中能进行了采访。
2016年,东阳光的研发,生产,销售都进一步得到健全,“东阳光的研发系统的持续研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生产的专利总量、化合物、PCT专利均位列全国6000多家制药公司之首;东阳光的产业升级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传统的电子产业利润所占比重在下降,而制药产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带来的利润显著上升。”
没有硝烟,这就是战场。雷锋有源源不断地的力量,而东阳光也有为中国人民研制健康药品的决心。而在中国药品安全一直存在危机的背景下,东阳光想从一家电子产品加工的公司做成全民健康用药的公司,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2002年,东阳光开始进军制药领域,由一家员工不足1000人,年销售额不到2000万的原料药企业,一步步试探与摸索前进,稳健地扩充了生产能力、加强技术的研发,增加了产品类别,制药领域开始有了起色。回顾这12年,东阳光集团的董事长说道:“研发是制药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而研发却是一个特别花钱的项目,2005年组建东阳光研究院,整个研究院的配套设施投入本金大概18个亿。而在前10年的研发过程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这个漫长的消耗过程中,连本带利相当于投入了五六十个亿。
2005年,谁也不知道12年的今天东阳光会以怎样的面貌面向,连续10年只投入不产出却也没有改变东阳光的前进步伐。直到今天,东阳光研究院组建了一支优秀的队伍,拥有18个外籍专家,23个海归博士,1600多人的研究院团队,渐入佳境,才拥有今天的。12年的很长,但比起一所经历的阻碍,4000多日日夜夜却显得浅薄,只有一的探索出来的经验才显得浑厚,它是一本成功的史诗,也是对曾经失败的总结,这是研究院的成就,也是作为东阳光的领军人物,东阳光集团董事长那份“傻”最好的回馈。创新驱动靠国际化的视野,靠科技人员的厚积薄发,靠企业不断地烧钱。而东阳光集团董事长有国际化的视野,还更有那一股“傻”劲,坚定自己的目标,有的,运用灵活的方法,开辟了东阳光的制药道。
而由通过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五重GMP认证的东阳光药业研发并监制出品的东阳光鲜草,也是凭着一股“傻劲”,首度实现了冬虫夏草的生态抚育大规模产业化、克服了冬虫夏草保鲜技术难题,可以全年供应新鲜的冬虫夏草。
从2006年起,东阳光冬虫夏草项目开始立项,每年都会到的冬虫夏草产区进行虫和菌的采集,以便进行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幼虫的研究。
在采集虫种、菌种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采集过程中经常有人有高原反应。其次,藏区的气候和生态比较恶劣,吃住都只能在野外,得自带干粮,还要面对语言不通的藏民。除了和语言的不适应性,鉴于冬虫夏草菌菌种的特殊性,如果把冬虫夏草带回研究院菌种成分会改变,导致他们不得不带着实验仪器随时准备分离菌种。他们将分离后的菌种带回到研究院,为了能让菌种顺利“入侵”虫种,他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千次万次的失败之后势必迎来曙光。研发人员们最终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及虫种、菌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建立了冬虫夏草原位生态抚育技术、开创了蝙蝠蛾良种优选及防退化预警技术;首次发现昆虫寄主新品系;首次使用多种模型评价冬虫夏草的药理活性,并创立了冬虫夏草强野性菌种固态-液态-固态三联大规模发酵技术,大幅提升了菌种效能。正是靠着这股“傻”劲,东阳光鲜草才能走出高原,保持原有的真,走到尘,更多了一份鲜。
品过东阳光鲜草的人,会知道“新鲜”可以分出细腻的层次。从鼻尖嗅到的清新香气,到舌尖咀嚼到的清爽细腻,鲜冬虫夏草每一处清淡滋味的呈现,都蕴含着东阳光鲜草科研团队的10年求鲜之,以及虫草生长过程中那些互相成就和奉献的大自然情怀。东阳光鲜草“傻傻”地的这10年,终于将新鲜冬虫夏草带入大众视野,东阳光鲜草旗舰店已遍布深圳、广州、惠州、东莞、上海、杭州、天津、永康等全国各个地区,而线上淘宝众筹首发,首周交易额即破400万,目前众筹仍在火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