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加快“国内大循环”,关键在“补短板”
河北唐山建设的城市公园绿道。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编者按】
8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双循环”下的中国经济”线上金台沙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全局和战略性意义。当前中国需求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应通过发挥政府投资逆周期的作用,进行政府投资建设,巩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态势,并以其增长动能,为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提供重要支持。
以下为张立群发言摘编:
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了严重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为有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和最大降幅。然而,在生产大面积停顿、消费市场大幅度萎缩、建设投资项目大部分停工的严峻形势下,紧随而来的二季度,中国GDP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了由负转正。能够在短短一个季度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恢复,充分显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充沛的自我恢复能力;这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应对接下来的任何困难与挑战。
面对种种风险和挑战,中国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有非常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即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强,自我循环的能力强。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仅对中国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和经济全球化克服困难,也具有全局和战略性意义。
如何实现国内大循环?需求是国民经济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当前中国需求不足的矛盾却较为突出。
当前从上半年经济数据看,需求恢复慢于供给和生产恢复。上半年工业同比下降1.3%,服务业同比下降1.6%;但消费同比下降11.4%,投资同比下降3.1%。从绝对水平看,需求指标低于供给侧指标。当工业、服务业同比增速均由负转正以后,消费同比仍然为负增长;投资中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等与企业相关度高的投资,也仍然为负增长。因此,需求不足、订单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生产和供给水平进一步回升的主要制约。事实上,6月份围绕制造业PMI指数的相关调查表明,有54%的被调查企业反映最大的困难是订单不足。
本来,需求不足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问题。2010年,中国出口(美元口径,下同)较上年增长31.3%,2019年降低到0.5%。2011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23.8%,2019年降低到5.4%。20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8.8%,2019年降低到8%。可见,无论内需还是外需,其增速均有持续大幅度的下降;总需求增速持续大幅度下降。
当今中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出发,必须尽快解决需求不足这一突出矛盾。
扩大需求,必须从提高居民、企业、政府等主体的支付能力入手,特别是要抓好补短板工作。当前,中国国内城镇化推进存在不平衡,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这些方面的短板较多,这制约了整体投资的增长。例如,中国地下管网的人均长度只有0.5米左右,远低于美、德等发达国家,这使得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发行长期建设债进行政府投资建设,能充实市场订单、带动企业恢复,从而带动居民收入的提高。环环相扣,就促进了消费增长。还可以为现代化未来打下可以传世的基础。
当前,中国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要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如果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逆周期的作用,抓实抓好补短板工作,就可以有效提振投资、扩大消费,实现扩大内需的预期目标,使“国内大循环”的循环速率明显加快,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较大巩固。
应该指出,“国内大循环”的成形,既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将为世界经济摆脱困境提供重要支持。(整理/任天择)
- 标签:恶人传手机在线播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