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的调解节目,才是真正的“我和我的家乡”
《1818黄金眼》一夜捧红素人小张,却被发现悄悄成立MCN机构,伤了吃瓜颜狗们的心;明珠电视台的《和事佬》曝光5旬保安试图“吃绝户”,弱智女的七旬老母与豺狼斗智斗勇,又让热心群众一起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说以各大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平台,近年来被有钱有人的视频网站衬得有些式微。但地方台(不上星,只在本省播出)的民生调解节目,这几年却大有突破本省范围、婆婆妈妈群体,通过互联网和年轻群体向全国挺进之势。
譬如眼下十一长假返乡,与父母同坐电视机前,一边共赏狗血情节激情点评,一边提防话题被突然转移到自己身上,想必是每个社畜都痛并快乐的回忆。地方台的调解节目,才是真正的乡愁。
现在贵圈言必称的“圈层文化”“垂直内容”,那在地方调解节目里简直就是不言自明的天然存在。56个民族56朵花,调解的风格和内容自然也因地域而呈现强烈差异。这些节目构成了本乡本土的集体回忆:我和我的家乡,就在民生节目的烟火人间里,也在调解节目的鸡零狗碎里。
京津冀,不许占我的地!
调解节目能看出各地“人民内部矛盾”的鲜明差异。
河北农民频道的《非常帮助》,“帮大哥志愿服务队”一年365天全年无休调解各类家庭矛盾;天津则有带领人民群众逛大集、买家具、哪有热闹哪有他的二哥,准时出现在公共频道的《二哥说事儿》;北京科教频道、青年频道分别拥有《第三调解室》、《谁在说》,硬糖君体感拆迁矛盾最多的就是他们了,不愧是北京。
有意思的是,不光是寸土寸金的首都北京,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各不相同,调解节目在“寸土必争”上却达到了高度统一。
河北的“帮大哥”们走街串巷,调解各家围绕宅基地、农田生出的种种纠纷。宅基地问题本就容易成为一盘烂账,多一分少一寸都会让邻里乃至亲人闹到老死不相往来。加上不少农村家庭人多抱团,有了矛盾全家一起上。帮大哥田间地头劝架灭火的同时,还要小心拳脚无眼,真是够辛苦。
天津人民的特色则是动嘴不动手,两位成年男子能够隔着一条窄马路对骂两小时,偏偏连唾沫星子都沾不到对方身上。天津调解节目面对的问题多与楼道杂物乱占地、邻居扯开嗓子对骂有关。尤其是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邻里矛盾往往起源于“你们家自行车凭什么放在我们家门口”“煤球炉放楼道太缺德”这类小事。
贵为首都的北京,自然要显示出房价第一的气魄来。拆迁房的产权、公租房的使用权,牵扯到巨大利益,自然要争一争。看多了调解节目只有一个心得:只生一个好。看到那些兄弟姐妹一边争夺财产,一边推卸赡养义务,真是个人类负面行为观察室。
大概也因为调解节目的主持人总是走街串巷,走在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最前线,因此主持人也博得了不少老百姓的好感。河北农民频道《非常帮助》的几位帮大哥,都有自己的拥趸。2019年,河北新闻网、澎湃新闻都报道了其中一位名为高瑞奎的帮大哥去世的消息,不少观众自发留言表达悼念之情。
“帮大哥”高瑞奎(中)
和河北的“帮大哥”群体类似,天津的“二哥”最初也是由不同男主持人担任。硬糖君的同学曾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后成为一名“二哥”。但随着节目播出,其中一名“二哥”因风趣幽默、天津话醇正,成为固定“二哥”,硬糖君同学的梦想也落了空。
北京的《谁在说》《第三调解室》没有如“帮大哥”“二哥”这样个人化的角色,往往由主持人、律师、心理专家构成主持调解群,算是“调解团”吧。
从调解节目看,华北平原真是深受农耕文明浸染,除了对土地爱得深沉,土味也在所难免。但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土味,别有一种生机勃勃,撕也撕得斗志昂扬。作为华北人,硬糖君土得心安理得、土得心里踏实。
江浙沪,紧跟时代方向
宣克灵、柏万青、万峰和陈蓉号称魔都四大传说。实际上,电波怒汉万峰老师最初的走红平台,并非沪上电视节目,而是杭州一档性教育电台节目。
与影响力局限于华北地区的“帮大哥”、“二哥”们不同,江浙沪的民生调解节目更能“造星”。早年打造出知名主持人,这几年更下沉到了求助群众。从小吴到小张,红得声势浩大,红得稀奇古怪。
江浙沪的民生调解得以突破吴语区的语言限制,与节目内容紧跟时代有关。这不仅是节目主创的功劳,归根结底,还是江浙沪的群众矛盾也比较“洋气”,比较具有都市生活的普遍共鸣。
魔都上海一贯敢想敢干为人先,《新老娘舅》作为全国首创调解类谈话节目在上海本地频道播出,作为调解员的柏万青阿姨则成为一众“老娘舅”中的C位担当(万峰老师也是该节目嘉宾)。
柏阿姨自1996年起担任街道工作,嗓门大脾气急,是个标准的上海老阿姨。彼时其他电视台虽然也有民生调解节目,但多数风格较为温和,主持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太多,疾风骤雨的柏阿姨立刻火了。
柏万青的调解风格,可以概括为“简单粗暴,强势输出”。儿子不孝顺老子,别管内情是什么先骂个狗血淋头再说。上海滩的小市民式纠纷,也比总是专注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北方群众更有话题性及延展性。即使大部分调解员操着一口沪语,也不妨碍《新老娘舅》在互联网靠着二次传播、群众玩梗迎来走红。
《新老娘舅》的热播带动了《钱塘老娘舅》《爱情保卫战》等一批调解节目诞生。但也因社会风向的改变,《新老娘舅》在争议中停播,柏阿姨专心张罗起了相亲工作室。
都说江浙沪人民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从民生调解节目的变迁可见一斑。《新老娘舅》热播,是因为敢为天下先地怒骂求助群众;《新老娘舅》停播,则因走入了挖掘“狗血”“奇葩”的歧途。
绝大部分调解类节目,尤其是情感调解类都以劝和不劝分为主。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之所以被不少年轻人痛骂价值观有问题,也与其传递的价值观有关。江浙沪节目就不一样了,紧跟时代步伐,不再宣扬“一句话一辈子”,而是“看事实说话”。
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在网络上引起讨论的、杭州明珠电视台的《和事佬》。与其他节目类似,群众求助,主持人与“和事佬”了解情况后“劝和”。然而,面对居心叵测的保安试图娶弱智女性,对其家产图谋不轨。“和事佬”和主持人立刻站到了女方妈妈的一边,质问保安有何企图,戳破他憨厚外表下的豺狼心。看到这一幕,不少群众大呼痛快,称赞“和事佬”给其他劝和不劝分的节目做出了表率。
在《1818黄金眼》中,也有宠妻狂魔刘先生、以“杭州雪景很美”宽慰轻生者的派出所所长等至今为人称道。这些人物多多少少都与如今网络群众的兴趣点一致,破圈传播也在情理之中。
江西与山东
“重男轻女”大省的情感问题
江西与山东,在网络话语里,一贯被认为是有些重男轻女的地域性的。从两地的民生调解节目看,确实如此吗?
好客山东如今被网友戏称为“浩克省”,山东电视台没能做好本省的传播工作(提到山东台,除了挖掘机,感觉就是抗日神剧之流),是要背一定锅的。但身处山东的山东人民却不一定这么看。只要《拉呱》照常播,主持人小么哥还在陪你“啦”,那山东电视台就没有没落。
“拉呱”,据一位济南朋友科普是聊天的意思。《拉呱》这档节目,就是以聊天的方式说新闻,说民生,理纠纷,谈家常。小么哥操着一嘴标准山东话(也可能是济南话),点评各类民生现象,调侃读者来信中的奇闻异事。
大概与农业大省气质分不开,《拉呱》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包括:某位农民朋友家的鸡,下的蛋又大又好不一般;农民趣味运动会,69岁老农民亲上阵;医院门口出现假和尚,幕后涉及多少黑产。
也因为小么哥每天陪山东人民“啦”各种新鲜事,使得这位主持人在山东群众心中地位极高。小么哥结婚当天,直播卖货4小时一度成为山东台江河日下的佐证。不过反过来想,如果小么哥没有这群众基础,也不敢轻易在婚礼上卖货不是?
除了鲁味民生节目,山东还有《和为贵》《第一家》《打开你的心结》等以情感调节为主打的节目:小镇姑娘被丈夫软禁;年迈老父突然与儿子儿媳反目;妻子怀疑丈夫和村口小卖部老板娘有暧昧。每一桩都是精彩与狗血齐飞,看3分钟就停不下来。
江西省人自嘲江西毫无存在感,但《金牌调解》这档节目的影响力却走出了江西,从2011年首播至今,收视率一直较为稳定,妥妥的长寿节目。
《金牌调解》的诞生,源于当年《新老娘舅》走红后,全国各大卫视受到启发,推出本地特色调解节目。与其他调解节目的侧重点随时代变化而调整不同,《金牌调解》瞄准的就是家庭成员间的爱恨纠葛,尤其以夫妻情感矛盾居多。
虽说节目内容大体都是妈宝男、孔雀女、孩子偷钱玩游戏之类的家长里短。但节目播出10年没什么内容迭代,人民群众依然喜闻乐见,这恐怕就是最近被追捧的那个“长期主义”吧?
情感调解节目做得好,民生新闻也不差。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一度是全国热播栏目之一,虽然每集仅20分钟,直接成本几千块,但独特的主持风格及重新解构素材,以说故事的方式讲新闻还是挺有市场。
和《拉呱》一样,《传奇故事》中的农村题材内容占比也很大。因定位为“故事”,因此节目少不了设置悬念及揭秘,“故弄玄虚”的劲儿与当年的《走近科学》有几分相似味道。
为啥别的省都是谈地方台节目,到了江西就成卫视节目了呢?这里有个语言问题。江西地方台也有方言类民生节目《谈托》,但江西方言比起北方方言及吴语区方言更加晦涩难懂,因此这档节目的受众范围也始终局限于江西地区,未能走向广大人民群众。
其他省市及地区也有颇具本地特色的民生调解类节目,如宁波的《来发讲啥西》、东北的《说和》、湖北的《调解现场》等等。
乡音不同的人们,悲喜各异却又相通。可惜都只在地方播出,除了少数被网友发掘,多数仍只能做本地人民的下饭菜。想PICK一把家乡调解节目的同学,不妨留下它的名字。
作者:毛丽娜
来源: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
编辑:崔景靓
看节目也别忘点个 在看
- 标签:冬季养生保健食谱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