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献文学十年一书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系列非虚构类作品获奖,可谓是近年来获奖作家中的异数。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出身,以“复调式书写”笔耕不辍数十年。
1948年5月31日,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亲服完兵役之后,她就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双亲都是教师。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明斯克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便开始了记者生涯,先后在当地的几家报纸和杂志社工作。
她推崇“文献文学”,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纽约时报》曾评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里,“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她的作品不是虚构的,却比虚构的文学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与新闻结合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独立记者,她的非虚构写作方式更贴近于西方所说的“特稿(feature)”,更像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比如,她的代表作《锌皮娃娃兵》中,故事风格极简,标题类似通讯,都是以类似“一位母亲的话”、“一位司机的话”、“一位中士侦察兵的话”等作为标题。
多年记者经历让她的作品充满浓重的新闻味道。她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现实的主体——人身上,以探索人的心灵、情感作为重点,来还原历史事件。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访谈为主,采访事件经历者,通过他们的口述还原事件真相。《纽约时报》的报道精确地概括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将文学与新闻相结合。”
但是,这位对小人物充满关怀的记者却是“低产出”。至今,她正式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仅有6部,其中为读者所熟知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她的写作手法不同寻常,通过将无数人的声音精心编排在一起,让读者对一整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主题是切尔诺贝利1986年核事故的余绪,《锌皮娃娃兵》描绘了苏联1979-1989年间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二手时间:一种红色人类的终结》是“乌托邦之声”的最新力作。
十年写一书
作为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书用的是笨办法,下的是苦功夫,为写《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一书,她采访了超过500位目击者。对每个被采访者,都录下超过4卷录音带,记下100-150页的笔记。这花费了她整整10年的时间。为写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阿列克谢耶维奇在4年间走访200多个城镇与农村,采访了500多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女性,记录下她们的谈话。在苏联,同样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把战争里的同胞们塑造成英雄,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里体现的则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军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在出版《那时我正要离开村庄》后,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对这部处女作并不满意。该书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担任职业记者几年后所著,主要批判批评了苏联的户籍制度。阿列克谢耶维奇不满意的原因在于此书“太像记者写的”。她一直在记者与作家之间苦寻定位。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在寻找一种体裁,最能满足我对世界的看法,最终我选择让人物自己表达自己。”俄罗斯传统的口述故事给了她新的灵感,她开始将新闻和文学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学风格。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我以作家的身份观察这个世界”。(记者朱绍杰)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