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国际

规》是“伪经典”动物园的伦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2-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图源于网络

  《规》是“伪经典”?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并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其中在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中加入备受争议的《规》一项,引发巨大争议。

  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全国百佳幼儿园园长王立华的一篇旧文《我们为什么反对幼儿读

  》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作者建立在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基础上,做出不主张幼儿读《规》的论断。她认为,《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其中的封建糟粕多于精华。这本书打着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文中指出,《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亿万汉族人,者需要顺民,主题就是无条件的服从。

  作者反对幼儿读《规》的主要理由有六点:首先;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文言文的语言是幼儿难以接受的: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规》的行文枯燥抽象,其内容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反而容易儿童烂漫的天性,不适合当代社会。第三;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觉、形象来认识世界。现代学习观认为,儿童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对记忆和的过度是中国旧式教育的一大,这是对儿童天性的。第四;从《规》核心价值观角度,它所的是本位、本位的价值观,不符合孩子、父母与师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现代价值观念,易导致儿童盲目服从。第五;《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用《规》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启蒙,培养不出的国民,也读不出的中国。第六、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规》、《孟子》、《论语》等属于典型的“超前教育”。把枯燥、艰涩、沉闷的文字强塞给幼儿,是把世界认为重要的东西给幼儿,如同给哺乳期的婴儿喂肥肉一样,只会儿童的胃口、儿童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消弱儿童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与探究,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作者引用卢梭反对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号“新京报书评周刊”重新推送了黄晓丹去年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讲稿《

  的是场?》。作者黄晓丹在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后指出,《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作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规,2004年之后就飞速上涨,此后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里,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

  《规》的突然走红要追溯到台湾。九十年代,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化时代,1991年,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因为减少提供教育,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有人开始在家自己教读经了,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为了“便利、普及、实效、”的目的,其多次修订读经的书目,到最后读得最多的就是《规》。而同时台湾各种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这些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规》都是从佛教里拿来结缘的。

  但《规》在大陆的流行,更要归功于净空。2004年,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2006年开始对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间,总共耗资2亿。汤池实验号称仅仅读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在06-08年之间,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

  综上,《规》写出来是到鸦片战争后,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足以佐证它并不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而真正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分为五类“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在每类之中,都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可供使用。传统蒙学常丰富的,《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以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规》读个五百遍一千遍的话,不要说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儿童,也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合格的古代儿童。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所以,《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同时,传统的极端化也会导致传统的死亡。

  最后,黄晓丹指出,相较于《论语》,学习《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强烈的心灵冲突。因为《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其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但是《规》每句都是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哪怕不知道你是谁以及你的具体处境如何。这使得我们必须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黄晓丹引用荣格心理学中对于界各种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圣贤之说的化的解释,以指出《规》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病:如果它只是,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就会带来的化。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的轨道。如果我们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只着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不着重内在的涵养,那它必然也是的。

  老虎伤人事件:我们如何认识动物园?

  过年期间,宁波动物园的一起老虎伤人事件引发的轩然大波。男子因逃票翻入虎山,被老虎撕咬,老虎被事后赶来的警方击毙,男子经抢救无效。视频在网络上流出后,给造成巨大情绪波动,而经调查死者因逃票翻入虎山后,一时间掀起巨大争议该同情被老虎撕咬的游客,还是该同情被击毙的老虎?

  和菜头一篇《纪念一头老虎》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据说在一小时内点击率达到10万+。文中责备死者越过重重防护,进入到猛兽的,在遭到之后,野生动物要为别人的愚蠢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和菜头动物园存在的,声讨人类的并哀悼老虎“因为做自己而死”。对老虎的同情和对死者的声讨一时间甚嚣尘上,大致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是对不守规则的与此前八达岭动物园事件中对于被老虎咬伤的擅自下车的女游客的声讨如出一辙;第二种是泛自然主义式的对平等的强调,即老虎也是一条生命,生命无之分,不应因犯错在先的人的生命而的老虎的生命。

  此后,这一论调的文章也相继而出。号“冰川思想库”发出《“同情老虎”,掩饰不住的冷血逻辑》一文,具有代表性地了此前论调的冷血逻辑。对于“不守规则”的,名义上是尊重规则,却不懂何谓文明。闯入禁区的游客,不管他的逃票行为多么恶劣与愚蠢,老虎,已远远超出他本该为此担负的责任。那只老虎是在影响施救的情形下被击毙的,在游客命悬一线或不知的情况下,击毙老虎无疑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作者看来,因游客自身有错,非但吝于同情,反而选择站在老虎这边,这并非规则意识使然,只不过是优越感使然罢了。这背后不是对规则的,而是对生命的。

  而对于“泛自然主义”的论调,作者认为,在当下连动物保规都不健全、动物福利主义意识仍然普遍缺乏的背景下,同情老虎的生命而不是同情人的生命的言论,不过是一种。持这一论调者未必真的关心过动物园老虎的状况,也未必从不逛动物园以及不乱投喂动物,更不用说吃家禽野味。作者反问,如果连一个人的生命都如此,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合格的动物主义者。

  对于动物园是不是的存在,澎湃新闻发出《捍卫动物园:糟糕的动物园不少,但好的动物园让世界更美好》一文,作者端木异认为,现代动物园的角色早就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猎奇展了,一个好的动物园,早已经过渡成为和教育的。而国内的很多动物园,还悲哀地停留在娱乐和陈列这两大功能上。

  作者首先科普了中,动物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动物并非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法律等于默认,只要是动物,本质上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的,动物园和动物管理者/主人为自己动物的性负责,这是义务。一旦伤人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咬的动物在法律上不需要,怎么处置是动物园的事情。而根据过往经验,绝大部分肇事动物最多是被隔离、和接受一定的惩罚,可能会稍作调整换个地点,很多就继续正常饲养了。中国在上等于默认,动物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危害性行为的。

  其次,作者试图以和菜头为代表的认识误区:咬人是老虎的天性。从动物行为学上来说,除了领地和幼崽遭到的情况外,动物对人的行为一般出现在逃跑、避让行为之后躲不掉时才会。失常的动物(经常由糟糕的饲养方式造成)不在此列。此外,人和动物之间很容易发生行为误读。比如老虎间的玩耍方式是互相扑咬,但是当老虎这样对待信任的饲养员时,在旁人看来就是要伤人了。而因无法控制轻重而咬伤饲养员的案例,也不能佐证老虎的天性是伤人。

  最后,作者介绍了动物园的正确打开方式。很多情况下,动物伤人是人造成的,比如动物园内动物天性的表演和拍照环节,动物表演伴随着大量对动物非常不友好的规训和,长时间处在非自然甚至应激状态中,很容易出问题。

  此外,动物园设计的问题牵涉到大量建筑设计、动物生态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学问。国外有正式公开的动物园设计规范(防护网间隙的宽度、和游客的安全距离设置、要不要加电网、警示牌和动物说明介绍牌应该怎么安排,等等)。早期的圈养动物非常容易产生刻板和异常的行为,完全在游客视线中非常容易产生压力。

  对于游客而言,好的动物园设计和展示是可以有效地让游客自动减少不正当投喂和触摸行为的。当投喂、触摸、逗弄动物的行为被完全取消时,游客唯一能做的,确实就只剩下了好好观察、关注和欣赏动物本身自在的状态。对于专业研究者,动物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好的动物园设计,应该是让动物们感到在这里就像在自然中一样,符合它们的天性。对动物的实地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丛林里能目击到野生动物的次数都非常少,不可能通过追踪动物的痕迹来全面考察它们的生活细节。全世界只有动物园,让人类可能有机会对某一个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又谈何好好这个呢?所以,现代动物园的教育、研究和科普功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或者某种说辞,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动物学研究者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付出。(文/吴他)

  转自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