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国际

中国新闻网》农业博士青海高原挂职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1-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刚来青海,每逢周末,我眼巴巴看着别人开车回家。到现在,七年了,放开手干,工作、生活都闲不了,非常热闹。”辞旧迎新之际,援青博士李玉平向中新网记者分享自己在青海高原挂职的日常。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于青海高原的印象,李玉平打小是从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的诗句中获得的。孰不知,生长在平原的他,与青海高原不浅。

  2011年,正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第一年,处在事业发展关键期的李玉平,放下该校教学科研任务和出国深造机会,一向西,来到青海大学。

  “对口支援的挂职干部,除了要求拥有博士学位,还必须得身体好。”李玉平说。

  他向中新网记者分享了一个挂职干部们间的小故事:有些人不适应高原干燥的气候,嘴唇干裂,甚至会出血。有人就说,平常大家不要开玩笑了,不然嘴唇刚长好,又得笑裂了。

  “长期在此工作的青海人,守着一方,太难了,”李玉平感叹道,“正因为这样,挂职干部们更应该要有责任心,需要下大力气,要把更多资源引到这里。”

  “两所学校面临同样的和相似的科技攻关问题。”李玉平说,青海是农牧业大省,是弱省,不是强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收益少,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些经验值得青海借鉴。

  2011年,正值青海省建设生态相关学科,初来乍到的李玉平青海大学生态工程学院副院长重担,他们改善科研工作条件,明确发展目标,仅2012年,就拿下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之后,还获得资源生物学硕士点。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坚强的后盾。”李玉平介绍,根据青海大学及院系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部门,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学术交流、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学生培养等不同方式,开展对口支援帮扶。

  作为第15、16、17批博士服务团,李玉平已多次延期对口支援工作。

  目前,他担任着青海大学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职务,他说,“要让这个研究院成为学校联系地方的纽带,技术服务的窗口,科技创新的和的平台。”

  如今,青海大学协同涉农院所,形成了以大学专家团队为主导的春油菜、马铃薯、蔬菜、蚕豆、枸杞、牛、羊、猪、牧草等9个青海省农牧业创新发展平台,组建了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校内教学科研推广团队24个,遴选了150名科技特派员,形成了“创新一项技术、推广一项、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服务模式。

  2016年,李玉平的弟弟因车祸去世,年迈的父母双双病倒。“我连夜坐火车从西宁赶到中宁,一边安排弟弟的后事,一边安慰父母,等他俩病情稍微稳定,就不得不踏上返程的火车,这真让我体验了一回什么叫做自古忠孝两难全。”

  “挂职期间,正是儿子经历中考、高考的重要阶段。”李玉平说,“中考前一天,我才赶回陕西,给他做做思想工作,定定心。”

  李玉平说,在儿子高考期间,正是他们筹建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柴达木分院的调研期,这是两所大学和柴达木盆地所在地海西州共建的科研平台,“一个多月,跑了四趟,边调研,边赶,有时一天行程得有几百公里,坐车坐得疼。”

  “好在,儿子争气,去年,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主修计算机,一方面是他的兴趣,另外我觉得未来农业发展需要互联网+,通过农业信息化,达到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李玉平说。

  “这并不是子承父业,我觉得未来的中国农村发展潜力巨大。”李玉平说,现在,他们在海西州推广的光伏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当地缺水、蒸发量大的,通过滴送水、肥,通过光伏发电泵水。

  在他看来,农牧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围绕发展瓶颈问题,汇聚涉农专家攻关,要围绕农业产业链形成专家链,让更多人为高原农牧业服务。

  李玉平说,上高原挂职,要给儿子树个榜样,“学本事,做有用的人,要守承诺,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