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引入“时尚”非遗 打造高端非遗品牌
当前门大街引入“时尚”的非遗,更多古老而有趣的文化将亮出来。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程凯提交了一份《关于结合前门大街非遗文化定位,打造北京市非遗项目展示、运营中心的提案》。
去年6月1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开始实施,一系列扶持办法和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出台。程凯说,非遗保护不同于文物等实物的保护,它是以活的人为载体的存续、传承与展示,这决定了其保护重点不仅在已形成的知识、成果、产品,更要关注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后继人才培养和传承活动;决定了其保护方式不仅要及时全面地抢救与保护,还要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程凯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多数非遗项目是以个人或小团队为主、以民间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缺少强有力的机构保障、资源支持和组织实施,“需要政府发挥组织和引领的角色,不仅出台促进发展的相关政策,更要搭建展示平台、运营平台。”他直言,非遗项目是活的文化,不能仅以“博物馆模式”围起来、藏起来,保护起来、展示起来,更要以“大市场模式”用起来、学起来,传播出去、销售出去。
为鲜活非遗项目找落地,程凯将目光聚焦前门地区。他在提案中解释,鲜鱼口的非遗入驻项目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把非遗项目引入前门大街,更关键的是通过整体策划,为非遗项目提供保护、传承、展示平台,还要着力提升非遗项目的国际形象,打造高端大气、时尚实用、符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文化中心定位的非遗品牌。”他说,要注意强化非遗的社会功能,促进大众文化消费。“传统美术、书法、音乐、曲艺等可用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大学;传统技艺、医药,远可观,近可亲身体验治疗;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可延伸其市民聚会、婚庆等典礼功能;传统体育和游艺,更可寓教于乐,学习历史”。
程凯建议,在前门地区引入具有国际文化专业策划与运营经验的公司,充分利用北京非遗项目的综合优势,结合前门商业区改造定位和老城保护的发展契机,创新集学习、科普、休闲、旅游、养老、大健康于一体的新非遗保护模式。(刘冕)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