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国内

中国科学家破解对于西藏高原的三大认识误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是一份基于客观事实和长期研究形成的总结式报告,报告中引用的许多研究成果已在《自然》、《科学》及《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谢鹏云18日对中新社记者谈起新发布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这是全球第一份对西藏高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的报告,由上百位中外科学家历时三年写成,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此间科学家在受访时表示,可以破解对于西藏高原的“三大”认识误区。

  西藏高原生态恶化?

  报告明确指出,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重要特征是“生态系统总体趋好”,表现在森林和灌丛将在未来向西北扩张,种植作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农牧民有望增收。

  报告也指出,水循环过程正在加强,表现为冰川后退、湖泊扩张、积雪减少、径流增加。冻土退化和沙漠化也在加剧,灾害风险趋于增加。

  “从近30年的遥感数据来看,冻土退化和沙漠化都只是在局部地区,整个西藏高原的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说。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徐柏青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藏高原也将持续变暖变湿。尽管这会加速冰川消融,继而可能出现冰湖溃决、泥石流等灾害,但对西藏高原整体来说是好的现象,尤其是有利于生态系统。

  徐柏青还指出,灾害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别是西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的复杂地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人禾亦表示,灾害风险并不是与变暖变湿直接挂钩,而在于极端气候变动。

  人类活动干扰西藏高原?

  报告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区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事实上,西藏高原的能源消耗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也有效遏制负面影响。

  “至少已有百篇以上的国际论文已证实,西藏高原的污染物来自于高原以南和以西地区。”徐柏青对中新社记者说,使用同位素手段追踪主要污染物黑碳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排除它们出自本地,也与中国东部地区无关——处于下风向的东部地区无法向高处输送。

  他说,西藏高原位于西风带和印度季风下游,域外污染物扩散而来。黑碳将进一步加速冰川消融,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则通过食物链最终富集到本地高等生物体内。

  谢鹏云强调,保护西藏高原环境已成为高度共识,从中国高层多次强调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再到当地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摆到突出位置,以及中国科学家从上世纪30年代科学考察至今,使西藏高原至今仍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西藏高原资源已承受不住?

  “关于地区承载力,目前国际上没有通行标准。在西藏高原可适宜生存空间内,千年以来已从100万人口增加至300万人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科学方法确保当地可持续发展。”谢鹏云说。

  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更为乐观,判断随着西藏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承载力必然增加,本地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陈发虎还表示不必“杞人忧冰”。目前小冰川的确不断减少,但无法预估冰川会否全部消融。在为20亿人提供水安全、有“亚洲水塔”之称的西藏高原,从6000年的尺度来看当前是整个亚洲大气水汽最少的时期,未来随着变暖变湿,也会对冰川消融进行补充。

  徐柏青表示,科学界与政府共同探讨如何应对灾害,已在樟木口岸等重点区域进行防治,证实其工程的有效性。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国际项目,未来将启动西藏高原专题评估。(张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