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最大生存危机是“饿” 100万尾鱼苗放流长江
今年5月24日,一只刚出生的江豚幼崽与母亲失散,搁浅江滩,它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南京人的心。但在18小时的紧急营救后,“微笑天使”还是离开了我们。“即使有人工救助,离开母亲的幼崽仍很难存活。”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光教授道出一个残酷事实:这只小江豚的命运可能早已注定。他认为,避免悲剧重演,只有从各方面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恢复饵料资源,不让江豚挨饿。
昨天上午在南京江滨公园,德基广场认购的100万尾鱼苗悉数放入长江。记者了解到,这是国内首次由企业发起针对江豚保护的放流活动。
一次刚开始就注定结果的营救
最近一次关于江豚的热点事件,就是上个月底发生在南京的“江豚幼崽搁浅事件”。这只小江豚当天下午4点多在燕子矶码头的江滩上被市民发现。它出生约两三天,还没有睁开眼,气息比较弱。当时参与营救的人员一方面联系南京海底世界的专家,另一方面水上公安驾驶快艇在江面巡视,寻找母江豚的踪迹。“江豚是哺乳动物,刚生下的幼崽必须和母亲在一起,这只小江豚单独出现肯定是和母亲失散了,母江豚也很可能回来找孩子。”当时参与营救的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
直到当天晚上8点多,仍没有发现母江豚,小江豚被迫转至海底世界进行救治。遗憾的是,第二天上午10点多,小江豚还没睁开眼睛看一看这世界,就不幸夭折。姜盟当时在海底世界等待通宵,见证了整个过程,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小江豚一度状况不错,可以在人工协助下进食、换气,“但最终还是呼吸急促、情绪焦躁,专家们采取各种紧急措施都没有效果。”姜盟说。
江豚是一种聪明但脆弱的生物,它们的智力接近大猩猩,懂得集体狩猎捕食,但未成年或刚出生的江豚,独立生活的能力几乎为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光教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幼崽离开了母亲,是不能独立进食、捕食的,它必须靠母乳供给营养。“在出生后的半年左右,幼崽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成年江豚曾在人工救助下存活,但幼崽迄今都没有救助成功的案例。“小江豚对外界太敏感了,人工环境不同于自然会让它神经高度紧张,紧张状态持续就导致内分泌紊乱、生病,这对幼崽是致命的。”杨光教授说。
是什么造成了小江豚与母亲失散?“可能是突然遭遇一股急流、暗流,也可能是人类活动如船只航行,汽笛突然响起或马达的声音突然增大,都会有可能造成惊吓。”杨光教授认为,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的影响,确实在干扰江豚正常的生活、繁殖。
在食物链顶端却吃不饱的江豚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常在长江大桥上下游的江滩上观察江豚的身影,并组织志愿者协助渔政部门向长江中投放鱼苗、饵料等江豚的食物。“很多次投喂时我们发现,江豚很快就在附近的江面上露头。”江豚出水被称作“江猪拜风”,曾是长江上一道独特风景。然而今天,这样的场景背后却有几分苦涩。他认为,投喂时江豚聚集、露面,一方面说明江豚是很聪明的生物,另一方面,也看出江豚是在挨饿,对食物非常渴求。姜盟曾留心近年来发现江豚尸体的记录,他发现,“江豚本来是圆滚滚、胖乎乎的,但很多尸体打捞上来发现非常消瘦,而且经过解剖后发现它们胃里空空如也。”
有关数据显示,长江渔业天然捕捞量逐年递减,由1954年的54万吨,下降到2012年的7万吨。长江中原有175种特有物种,近5年来,一半以上已经找不到了。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鱼苗出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2013年的不足1亿尾。
记者了解到,2016年长江南京段的禁渔期调整为3月1日至6月30日,从过去3个月延长到4个月,此举就是为了加强江豚和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但在政府部门有效介入之前,长江酷渔滥捕的现象比较严重。炸鱼、电鱼和“迷魂阵”、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在一点点榨干长江中的渔业资源。
“江豚在长江中没有天敌,可以说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它们不怎么挑食,只要是长度在20厘米以内的鱼都能吃。但由于长江渔业的枯竭,江豚反而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杨光教授表示,除了船舶航行误伤、水体污染等偶发事件,江豚数量的持续减少,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食物资源不足引起的。
德基广场认购100万尾鱼苗,示范科学“放生”
昨天上午,在南京市绿博园水生放流平台,德基广场举行了“长江水生增殖放流”活动。由德基广场认购的100万尾鱼苗,悉数放入长江。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国内首次由社会力量发起的针对江豚保护的增殖放流活动。德基广场在南京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做了一次科学的示范。
所谓“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有利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据统计,近3年来,江苏共投入2.3亿元进行增殖放流。2015年,全省共投入资金7900多万元,放流各类苗种逾21亿尾,其中海洋经济物种8.15亿尾、内陆经济物种12.81亿尾、珍稀濒危物种848万尾。
此次德基认购的包括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的鱼苗。扬子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鱼苗由专用运输车,从江宁湖熟的培育基地运至现场。培育工人介绍,这些鱼苗是专门为本次增殖放流进行培育的,途中使用了冷氧运输等方式,充分保证其存活率。在南京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来自德基广场的志愿者们小心翼翼的倾倒鱼苗,顺着放流长堤,无数的鱼苗活蹦乱跳的游过坡面,汇入了江边的波浪中。鱼苗像无数的黑线,一接触水面,瞬间游散开来,向江中游去。
此次放流活动,由德基广场和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主办,德基广场副总经理魏佳介绍了十周年之际选择“拯救濒危动物”主题的初衷。“长江江豚是离我们最近的濒危动物之一,我们希望通过长江放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江豚生存现状和保护江豚。为保护长江江豚,改善长江水质,保护母亲河的生物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魏佳说。
杨光教授告诉记者,江豚主要是吃长江各种各样的鱼,它们对吃鱼的种类并没有选择,主要是看大小。“你别看它有牙齿,但它的牙齿仅仅能咬住,不能像人的牙齿有咀嚼的能力,所以它吃鱼是囫囵吞枣的,一般20厘米以内的鱼可以吃。“因此这次放生的鱼苗,一方面是本地的四大家鱼,丰富了长江的渔业资源,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江豚食用的。”
那么哪些鱼类或水生动物适合放生呢?现场,渔业部门也列出了一个名录。淡水鱼类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中华绒螯蟹、暗纹东方鲀(河豚)等区域特色土著品种;海水鱼类包括:大黄鱼、海蜇、半滑舌鳎、梭子蟹、对虾、大竹蛏、文蛤、黑鲷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中华鲟、胭脂鱼等。
专家提醒>>
这几种生物不要再投入长江
“我们协会的志愿者在江中巡查时,就经常看见江中或长江边有自发组织放生活动的市民。”姜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由于公众对物种知识了解不深,很多情况下放生的物种,不仅不能改善生态,丰富渔业资源,反而会造成破坏作用。他列举了被民间拿来放生的最常见的三种生物。
鳄龟:它体型巨大,最长可达70厘米。在民间观念里,放生体型如此之大的龟,是一件“积功德”的事,深受国内爱好者青睐。但事实上,鳄龟与慈悲毫无关系,它攻击性极强,除了短吻鳄较少有天敌。“最重要的是,鳄龟原产地在美国东南部,如果放入长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入侵者,一旦进入长江就成了‘霸主’,会抢走江豚本就稀少的食物来源。”姜盟说。
黑鱼:就是我们常说的“乌鱼”。与鳄龟不同,黑鱼是本地常见的鱼类,中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也是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菜场上很容易买到。“但人们常常忽视的是,黑鱼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姜盟告诉记者,由于江豚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无力与黑鱼这种“大胃王”竞争有限的饵料资源。
巴西龟:世界上饲养最广的一种爬行动物,但因大量掠夺生存资源,也被列为世界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在中国,许多宠物市场上都能见到巴西龟在出售。姜盟呼吁,如果市民饲养巴西龟作为观赏,切勿放生野外、江中。“繁殖和生存能力超强的它们一旦到了一个全新的、无足够数量天敌制衡的生态环境中,就会变成洪水猛兽,成为那里的生态灾难。”姜盟说。
今夏南京将启动首次江豚“人口普查”
目前,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有多少只?渔政部门的统计是“二三十只”,想要更精确的标准答案却没有。在昨天德基广场举办的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南京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副处长刘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今年夏天,渔政部门将联合国内江豚保护的顶尖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启动第一次长江南京段江豚的“人口普查”。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关于长江江豚的最新数据还是来自《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当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40头,不到2006年前的一半,比大熊猫还少,并呈加速下降趋势。不过,具体关于南京段的江豚情况,仍比较模糊。刘军介绍,在这次调查中,除了摸清最新的准确数据,还要调查出影响江豚正常繁衍生息的“破坏因子”,为今后的人工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调查的专项资金已经获批,在各方筹备妥善后就会展开。”
南师大杨光教授介绍,2014年10月9日,南京已经建立起了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覆盖了南京长江段90%的水域。他认为,进一步加强南京江豚种群的保护,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科学调查必不可少。“原本20至30只的数据非常模糊,作为一个省级保护区,这个地方有多少江豚,江豚有什么活动规律,春夏四季活动范围有什么变化,掌握一些江豚基本的信息,是我们对江豚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
专家观点>>
南京还应建立“江豚保护基地”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种。江豚的生存危机本身就像一个警钟,警示着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杨光教授认为,从长期保护江豚的角度看,南京应该参照“大熊猫繁育基地”的模式,选址建立一座“江豚保护基地”。“既然南京有这么一个江豚种群,如果要更好地开展保护和救助工作,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江豚保护中心。初期我们可以借助海底世界的资源条件和设施,来做江豚的救助,但未来也需要成立专门的江豚保护中心”。杨教授表示在调查完成之后,有了科学的考虑和论证,通过保护救助、人工饲养,可以为江豚提供更好的保护。
德基迎来十周年庆
把舞台让给身边的濒危动物
在昨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德基广场副总经理魏佳介绍,今年6月26日,德基广场将迎来十周年庆,作为一家具有人文关怀的购物中心,德基广场以“拯救濒危动物”为主题,希望唤起南京市民对环境的关爱。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除了认购育苗、增殖放流,在十周年庆前后,德基广场还举行一系列保护江豚、保护濒危动物的主题活动。
南京最大的江豚雕塑在德基广场一楼展出
德基广场十周年,以“拯救濒危动物”为主题,呈现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其中,以名为“守望·微笑”的江豚形象艺术雕塑,最为发人深省。雕塑中的江豚面带微笑,眼中却流出了令人痛心的泪水。在德基广场十周年“拯救濒危动物”的名单中,长江江豚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濒危动物。这个江豚雕塑艺术展,也是为了通过更为震撼的艺术形态,唤起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江豚的意识。
作品整体尺寸为10米×3.8米,用近乎七倍于真实江豚的体量,展现其从头至尾、由实到虚直至消失的过程,犹如一支即将断墨的水笔所勾勒的草图,最终消逝为一根线条。从江豚的颈部之后,保留有大量斑驳的塑痕,犹如江豚身上的块块伤口,触目惊心;上扬的尾巴是由两千余米的钢筋盘错而成,向后逐渐变得稀疏,直至归于一直线条消逝于空中,象征着江豚消失灭绝的过程。
此次德基广场十周年,联合艺术家共同呈现“守望·微笑”江豚艺术雕塑,用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微笑天使”江豚逐渐消逝的现状。德基广场表示,通过这样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和主题活动,希望更多人能够反思一直以来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漠然,呼吁更多人发自肺腑地疾呼:保护这些带给世界微笑的“天使”,与每一个平等的生命共存,共同分享来自这个世界的温暖。
德基户外广场驶来“诺亚方舟”,展示各类濒危动物
同时,一艘巨大的船形装置——“诺亚方舟”也出现在德基广场户外广场。这艘巨大的“诺亚方舟”占地约600平方米,为双层船体结构,总长度约40米,宽度约18米,高度约8米。在材料运用上,船体运用大量木纹板材,真实还原了木纹船体的效果,以及人们对于“诺亚方舟”最原始的造型想象。船舱内部共用钢材1100多米,木板1800多平方米,使其更符合船体结构学,同时也更富整体造型感。
“方舟”内部为150平方米的视频观赏和体验空间,通过10套世界顶级的投影及音响设备、船舱内整体的超大型屏幕,播放拯救濒危动物公益宣传片,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而在“方舟”顶部的甲板上,还展出了亚洲象、山斑马、北极熊、华南虎、麋鹿等数十种濒危动物的高度复原模型。
守护长江江滩,开设“濒危动物科普讲堂”
德基广场还启动了大型沿江公益环保行活动“长江美丽计划”,招募志愿者前往长江沿岸江滩,进行垃圾捡拾与分类处理,为改变母亲河的环境现状,改善长江江豚的生活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截至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4场。以亲子家庭为主的志愿者们,分别前往桥北江滩、大桥公园、燕子矶幕燕风光带的江滩开展捡拾垃圾、生物知识科普等活动。德基广场希望,日积月累的捡拾,可以为江豚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园。
此外,在十周年庆期间,德基广场还将精心甄选十款超值慈善礼包,每个礼包中都包含多个品牌提供的单品,礼包金额从6000元至35000元不等,销售所得的全部金额将捐赠给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用于长江江豚的保护项目。
近期,德基广场还将开设专门的“濒危动物科普讲堂”,通过在广场内开辟场地,打造成小朋友专属的课堂。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专家将来到现场,为小朋友讲解有关濒危动物的知识。加入现场互动环节,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实习生 徐霖晨 记者 张可)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