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接受现实吧,父母之爱也不是全然无私!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接受现实吧,父母之爱也不是全然无私!

作者 | 三木水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编辑 | 平子

噩梦惊醒

我的一位来访者,跟我讲她春节期间做的一个梦。

在梦里,温柔的妈妈做好饭,不断给她夹菜,让她多吃点,还时不时问她好不好吃。

可这时,她看向妈妈张开的嘴,突然发现:妈妈像鲨鱼一样,嘴里有好几排尖牙。

她吓坏了,惊出一身冷汗后,醒了。

从精神分析上来说,“牙齿”代表的是攻击性。

我们说“爪牙”,一个是指甲,一个是牙齿,其实都是我们身上的武器,也就是我们本身攻击性的代表。

“像鲨鱼一样好几排牙齿”,这种景象,堪称恐怖级别了,隐喻着妈妈强烈的攻击性。

而现实中的妈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现实中,妈妈看起来非常细心、耐心、一直给她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用她妈妈自己的话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可是,她和妈妈在一起,从来不会超过7天。

3天以内,春风化雨;

5天以内,和风细雨;

7天以内,无风无雨;

7天以上,暴风骤雨。

她发现,和妈妈相处,有一个感受:妈妈对她很好,但是,越是对她好,她越痛苦。

一直以来,这给她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因为,没有理由啊,妈妈明显是这么爱她,她的难受缘何而来?

任何爱,都是有价码的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被“禁足”了15天,她终于知道答案了。

妈妈对她好,但是,代价是,她必须要听妈妈的。

听妈妈的,你就是个好宝宝;不听妈妈的,妈妈就伤心、难过、生气给你看。

这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在这15天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支持她的这个结论。

比如,妈妈要求她,要和妈妈好,不能和爸爸好。

在一些小事中,只要她和爸爸统一战线,妈妈就会非常生气:“你们爷儿俩好,别跟我说话。”

再比如,妈妈总是问她吃什么,但是,当她说出来想吃的东西时,妈妈又会说,吃这些干嘛,不健康。

还比如,妈妈一定要围着她团团转,即便她一再表示不需要,但依旧拒绝无效。

她不仅必须接受妈妈的全部好意,而且还必须要领情,否则,妈妈会说她“不知好歹”、“我这么照顾你,难道我还有错了?”等,并且非常委屈。

那种委屈,很是锥心。

她终于感到,任何事情都有价码。

母爱也是,价码是她的听话。

想到这里,她再次惊出一身冷汗,甚至攻击自己“不孝”。

但事实上,的确有些爱并非那么“无私”。

这么“爱”我,你有什么目的?

不得不说,很多爱在无意识上都有索取的成分。

付出越多,在对方身上寄托的期望越大。

常常出现一种现象:

父母把大部分的关注、资源、生活照顾都给孩子,一片苦心,而同时也暗暗地向孩子索取自己想要的。

比如,满足自己的自恋,延伸自己的功能。

南希曾经在她的《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任何地方都要做到最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定要第一”的那种好。

高中毕业后,孩子被耶鲁大学录取,非常好的专业,但是,妈妈却不甘心,一直给哈佛大学写申请信,希望学校能接受自己孩子转学的申请。

她明明知道,在第一学期结束后转学,孩子会面临适应障碍、人际融入等各种问题,却坚持这么做。

原因是,妈妈曾经落选和哈佛比肩的美国排名第一的女校,她希望孩子能弥补她这个无能的遗憾。

再比如,将孩子做为自己的情绪容器。

理论上,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

当孩子焦灼、恐慌、悲伤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怀抱,让他们可以安静地让情绪流动出来。

例如孩子考不好,父母可以帮忙分析原因,并给他鼓励,让孩子更稳定地发展自己。

但现实中,孩子是容器的现象却更加明显。

例如父母对社会竞争充满了焦虑,这时孩子读书成绩好,会让他们的焦虑降低很多。

于是有不少懂事听话的孩子,努力读书不是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让父母安心。

而一旦成绩不好,父母常常会忍不住把外部的焦虑也一并发泄在孩子身上:

你看看我们那么辛苦,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呢?

你不知道外面竞争多紧张吗,怎么还不上进呢?

以上这些索取很常见。

并且,越是把所有经济资源、注意力资源都给孩子的父母,就越容易不自觉依附在孩子身上,索取越多。

表面的无私,却藏着功利的目的。

但大部分父母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功利,所以导致了一对矛盾的出现:

父母意识上觉得自己爱孩子,并且的确全力付出;

但孩子从感受上却觉得是交换和压迫。

这样的关系,不仅让孩子难受,也让父母自己过得很拧巴。

承认我的爱不是“无私”的,可以吗?

那怎么样,能让彼此更舒服呢?

在这点上,需要父母进一步的觉察。

影响父母觉察的一个困难是:

似乎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个人的超我评判方面,“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是一个金科玉律般的存在。

这不仅限制了孩子,也限制了父母。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限制:

你敢不敢看到、接纳并承认一个事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