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穷养”婚姻,我是真的怕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穷养”婚姻,我是真的怕了

作者 | MISS蔷薇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 | 永日

婚姻里,谁的委屈在飞?

和朋友聊天,她一脸苦大仇深地说:

过不下去了,我要离婚。

讲了一遍最近的遭遇,委屈得眼泪直掉。

她和老公都出身农村,家境一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感觉门当户对挺合适,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就结婚了。

小两口挣得不多,花销也少,平时很省,周末宅在家里自娱自乐,能不消费就不消费,也还算过得去。

直到不久前孩子出生。

本来是件无比喜悦的事,然而之中夹带的巨大冲击,把这份和谐冲破了。

先是家庭花费的陡增,虽然两人早已开支减半,“四脚吞金兽”的威力仍然令他们焦虑不已:

奶粉吃国产还是进口的?用纸尿裤还是尿布?衣服买新的还是用姐姐孩子穿过的?益智玩具要不要买?

“我觉得自己够省了,可老公比我还抠门,这可是他儿子啊!”

紧接着,夫妻感情也出问题了。

朋友抱怨老公没有责任心,回家不带娃,连起夜冲个奶粉都不愿意,只顾自己睡大觉;

老公也很有意见,说朋友成天围着娃转,对他又冷漠又敷衍。

两个人相互指责,正闹得不可开交,婆婆也来浇一把油。

平时做饭只能看到一些肉末星儿,丝毫不见对产妇的照顾就算了,还指着朋友刚办的瑜伽卡冷言冷语:

都当妈的人了还臭美,把钱和时间用在娃身上不好吗?

朋友又内疚又羞愧,当晚就把卡转人了,用大袍子裹住臃肿走形的身材,眼泪汪汪哄起了娃。

“全家都抠得要命,感觉什么都缺,随时会被掏空,就想使劲捂着。”

“没钱不行啊,这种穷养的婚姻,不要也罢了。”

穷养婚姻的模样

朋友提到的“穷养婚姻”,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来勾勒一下典型穷养婚姻的轮廓:

①缺钱

缺钱的婚姻有两种:

一种是客观缺钱,确实没钱,穷到买不起钢琴,只能劝儿子忍痛割爱这种。

一种是主观缺钱,有经济条件满足需求,但是用“缺钱”自我催眠,阉割欲望。

比如网友说:

我三十几岁了,护肤品一直用的大宝,有一次下决心买套贵的,想试试效果,结果老公不同意,说凑合用一下就行了,没必要买那么贵的。

想了想,算了吧。

一句“算了吧”,道尽多少压抑。

欲望无法得到舒展,内心不甘、委屈、愤怒,而这些感受,最终都会在婚姻里发酵。

有人喜欢用“节俭”来粉饰这种虚弱感,但节俭是出于合理节制,而非对欲望的恐惧。

②缺爱

爱原本是互相滋养,但缺爱就会变成互相掠夺。

在朋友的故事里,孩子的出生引爆了这场“侵略战争”。

初为人父人母,两人都有些手足无措。

男人面对孩子的哭闹,无力又焦虑,于是用打游戏或者睡觉来逃避。但女人没看见他的感受,扣上了“没责任心”的帽子,企图要挟男人的体贴。

女人奶娃哄娃,忙得焦头烂额,对男人难免有疏忽。但男人没看见她的疲惫和无奈,反倒指责其冷漠敷衍,企图打劫女人的关心。

两个人陷在困境里,只见自己,不见他人,疯狂索取,恶性循环,直至缺爱窒息。

③缺气

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精神或者内核。

缺气的婚姻,不敢追求快乐,享受愉悦。

比如朋友因为婆婆的一句话戳中痛处,内疚不已,放弃了变美和取悦自己的权利;

还有些人,从不出门旅行、游玩,有时间就回家陪伴父母,因为害怕背叛“孝顺”,或者是害怕比父母过得幸福,而背叛“忠诚”。

在这种婚姻里,快乐是羞耻的。

“穷”的根源是匮乏

人构成关系。

婚姻里的“穷”,往往由人投射而成,背后是心理的深度匮乏:一种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导致的状态。

由于长期欲求不满,他们对满足的体验是陌生而恐惧的,潜意识会产生两层防御:

第一层:防御需求无法被满足的痛苦;

第二层:防御满足感带来的失序和罪疚感。

具体措施可以总结为“一个思维+两个感受”。

① 一个思维

内心匮乏的人深信,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

这种观念令人焦虑,陷入巨大存在危机,于是调动更多的力比多来应付强烈的不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将几乎全部精力引向“节流”,而非创造。

比如缺钱的人,会为了省钱无所不用其极,却很少会思考如何多赚钱。

他们会说:谁不愿意多赚钱呢,可没那个能力啊。

其实不是没有能力,是没有多余的力气去挖掘潜能。

比如缺爱的人,会吝啬给予自己的爱,更不会懂得如何爱自己。

有人撇撇嘴:我的爱就那么一点,我都给别人了,谁来爱我呢?

对于他们来说,给出某样东西,就像切割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掏空”了,就死了。

② 核心感受之一:欲望可怖

付丽娟老师说:无意识的罪疚感,让人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欲望和能力。

因此,匮乏的人视欲望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一旦被满足,罪疚感便泛滥成灾。

网友分享了一段经历:

看中了一件皮衣,当时觉得太贵,没买。有天趁着搞活动打折,终于花2千多买下了,可回家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充满了负罪感,只穿了一次就压箱底了。

这种感受可能来源于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贬损、压制的欲望,内化为坏的、丑陋的、可耻的模样,靠近它就是万劫不复。

③核心感受之二:我不配

与此同时,触发的另一层孪生感受是:因为美好的愿望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一定是我不值得。

泛化开来,就成了我配不上这世间的一切美好。

通过贬低自己,与欲望保持合理距离,来避免求而不得的痛苦。

上面的例子中, “太贵”的潜台词是“我不配拥有这么贵这么美的衣服”;即便买回家,只穿一次就不敢再穿,因为这份快乐太昂贵、太耀眼,我不敢享受。

“一个思维+两个感受”能有效保护人们免于欲望带来的痛苦,却产生了副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