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 | 你会真正的反思吗?
授权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前段时间分手后,总是忍不住回忆上段感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像坏掉的录像一样一个劲在脑内重放。
醒来摸到手机就想起以前发的短信;上班听到以前的歌就想起我们在兴趣上的分歧;有时工作到一半突然想到以前吵的架,觉得自己很差劲……我不胜其扰,打开电脑想看些搞笑视频缓解一下情绪,结果点开《武林外传》,发现里面的女主角佟掌柜的口头禅熟悉极了,痛苦追忆过去的口吻简直和我一样一样的:
更妙的是,当我拿着这段台词一搜索,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像这样反复回忆过去的事,我也很痛苦。但一开始我认为这么做是必须的,因为觉得“人需要反思,如果不反思就无法提升自我”。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咨询师,她指出:“会不会是你将‘吃苦’和‘收获’捆绑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经历自我折磨。”
她进一步帮我分辨了“反刍”(rumination)和“反思”(introspection)的区别,让我意识到反刍与反思是不同的。我自以为会有帮助的反刍,反而让我越陷越深,阻碍我向前,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
今天,我想将自己学到的与大家分享,聊聊什么是反刍、什么又是真正的反思,以及如何反思。
什么是反刍?
反刍指的是人们过度地、反复地重温过往的负面经历和感受。
它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反刍是侵入性的。它会突如其来地闯入你的脑海中,而且不挑场合、不挑时间,你感觉控制不了它。比如,明明你需要集中精力工作,但突然地,大脑像按下了播放键,开始反复播放你过去失败的场景,不停地指责你,让你想大喊“别吵了!”
其次,反刍时,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痛苦的表现、引发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带来的后果上, 但很少关注在怎么解决痛苦上。
比如,你可能会反复地回想自己有多痛苦、给自己贴上各类负面标签、回想自己在他人面前出丑的样子,觉得脑子乱糟糟的。而在纷扰的负面思绪中,你对怎么解决问题感到毫无头绪。
又比如,佟掌柜会反复地想难过的事(丈夫死了)以及造成痛苦的原因(嫁过来),但并不去面对当下的问题。
事实上, 反刍不但会让人们过度沉湎于过去的失败,进而干扰了人们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Lyubomirskyet al., 2003); 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健康。
研究发现,反刍会引发人们的抑郁情绪,而习惯性反刍的人更容易患有抑郁症(Nolen-Hoeksema& Morrow, 1993)。不但如此, 反刍还可能进一步强化抑郁。
这种强化源于人们对反刍抱有积极的认识,像是认为“如果我不反复回想过去,我就无法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抑郁”, 对反刍的积极看法促使人们多多反刍;然而,一旦开始反刍,对它的负面认识便开始启动,像是认为“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反刍”、“只有弱者才会一直陷入过去”等等,这些想法加深了抑郁和绝望(Papageorgiou & Wells, 2001)。
对反刍的积极认识
对反刍的负面认识
“我需要不断反刍才能发现抑郁的成因。如果我不反刍我就没法理解/控制它们。”
“如果我不反刍,我的情绪就会掌控我/无法停下。”
“我需要反刍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情才能避免将来的失败/弄明白怎么回事。”
“ 反刍过去意味着我在乎/我是个充满关怀的人。”
……
“反刍是无法控制的/反刍使我感到更加沮丧。”
“没有人想和一直 反刍的人呆在一起。”
“反刍意味着我失控了。”
“只有虚弱的人才会反刍。”
“不去反复回想过去发生的糟糕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反刍可能造成很多伤害。”
……
△ “你有这些对反刍的积极认识或消极认识吗?”图内容部分编译自Papageorgiou,C., & Wells, A. (2001). Metacognitive beliefs about rumination in recurrentmajor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8(2), 160-164.
而打破反刍负面循环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反刍未必是必要的。想要自我提升,我们不必选择沉湎于负面的过去,也可以尝试真正的反思。
什么是反思?
它和反刍的区别是什么?
a. 反刍是重复消极的无效自我鞭笞;而反思能带来新的洞见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反刍无法带来新的洞见(insight)。 因为人们存在“确认偏见”,喜欢不断巩固自己原先认定的想法。因此, 当我们沉湎于过去,反复回想为什么时,我们很可能只是在不断地给自己贴上相同的负面标签
- 标签:十二时半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