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不出孩子的年轻人
ID:SouthReviews
作者:肖瑶
85后的阿莱是那种“觉得自己一生必须要有孩子才算完整”的女人。
2009年结婚后,不到6个月就怀孕了,她满怀期待地去医院产检,却被查出胎儿有劣势指标,医生建议他们“放弃这次机会”。
对许多正常夫妇而言,“拥有一个孩子”的机会是源源不断的。但从怀孕到流产,阿莱难免感到有些恍惚, “只是有一种感觉,就是‘空’。”
她没想到,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只是个开始。
当周围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在热火朝天谈论“不想生育”的时候,阿莱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觉“人与人的悲欢的确不能相通”。 成为一个母亲的欲望,全方位压过了她“紧跟潮流”的欲望。
尤其是自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直到今天,对不少夫妇而言,想要第一个孩子的简单愿望,都迟迟得不到满足。
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生育率的确必然降低,一些发达国家或经历过经济腾飞的国家案例表明,人口增长率会随着经济发展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 U 型变化轨迹,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人口转型”。
但这并不是中国唯一面临的问题。近几年适龄人口生育率的萎靡不振,除了一部分人不想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求育而不得。
早在2012年,中国人口协会就公布数据,我国育龄人口中不具备生育能力的大概占到12.5%,相比1984年增长了约8个百分点。
到了2018年,中国出生率创1949年以来新低。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发布的数据,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2%-15%左右,患者总数达5000万。
相当于平均每8对夫妇,就有一对不孕不育。
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1.18,一线城市更是屡屡小于1。而人口统计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生育率至少为2.1,才能维持人口的稳定更替。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不孕不育”的意思是“正常性生活、不采取避孕手段1年内未能受孕或生育”。
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丁香医生”关于不孕不育的阐述里,男方主因和女方主因的几率几乎相同,还有部分是男女共同导致的。
现如今,“生育困难”除了病理层面的原因,还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维度。生育能力(fertility capability)指人们从身体、时间精力、物质资源等方面满足生育的基本需求。
显而易见的如初婚、初育年龄的普遍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孕育生理条件自然有所下降。
就在12月1日,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就全国人口问题表示,目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当媒体、互联网都在关注不愿意生育的那部分年轻人,谁听得见那些想生而不得的家庭声音?
梦 魇
第四次错失生育机会后,阿莱持续好长一段时间都梦到宝宝。
她的同龄朋友中,有不少夫妻总被婴儿的啼哭声吵醒,阿莱则每天清晨都像是被一股死寂拽醒,一睁眼就陷入凄惶的现实。
是孤独吗?还是焦虑,嫉妒,自责,羞愧?都有些。
梦境之所以变成梦魇,是因为噩梦屡屡成真。第一次流产后不到半年,她就第二次怀孕,然而,去医院做B超,缴费排队的时候,她在手机里刷到一份怀孕科普视频,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胎停育”,阿莱心里一颤:不会被我碰上吧!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几个小时后,B超结果出来
- 标签:霜雪千年钢琴谱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