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的《在野之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曾以“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时才起飞”,比喻理论对于现实的滞后特征。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与急剧变动,令异常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与试图对其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及其基本解释框架之间的不匹配显得尤为突出。而中国的社会科学,与经济学一样,又是这种不匹配现象最集中发生的场域。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贺雪峰的《在野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中国社会科学之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野之学》是贺雪峰有关中国社会科学之整体定位与具体方法的一系列论文的汇编,分为“学术方法”、“学术立场”、“学生培养”三个版块,而对“经验质感”和“饱和经验法”(饱和经验训练)的论述、阐发,则是将此三者贯通起来的核心。
其中,“经验质感”说,可说是全书的根本见地所在、境界所在,而“饱和经验法”,则是实现“经验质感”的“工夫论”。
相对于社会科学强调客观、中性、可量化、可数理模型化的主流倾向,“经验质感”说可谓迥异时流,极富思想冲击力。
“经验质感”是一种研究者对于经验的直觉能力,它使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本能地理解经验与实践,从而得以扬弃理论与现实的隔膜状态,把握复杂现象的本质(页8-9,20-21)。
“经验质感”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活经历之局限的生命经验的深化与升华,因而难于量化且在本质上无法被量化,却又现实地化成生命,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妙用。作为一种直觉能力,它无法通过程序化复制作为一种固定的产物被接受,却能通过实践“饱和经验法”而有效习得。
《庄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幼女人体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