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一个月 杭州发生数起独居老人轻生悲剧
9月10日,杭州新华凤起路都市花园小区,一位92岁的老人,向窗外撒下数万现金后,被人发现晕倒在家中。
9月11日,杭州长庆里一幢居民楼里,一名80多岁老人在保姆外出时,从五楼跳下,当场身亡……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杭州发生数起意外和悲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空巢独居老人。
是什么让老人了无生趣,甚至濒临绝望?平日里,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近日,本报记者走进93岁独居老人夏竞人的生活,而他的生活状态正是杭城几十万老人的一个缩影。
即将到来的10月2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尊老爱老是不变的话题,有句话说得好:如何对待老人,就是如何对待将来的自己。 案例
一天“宅”在家里十几个小时
9月24日,“凤凰”过境的第二天,气温回升得很快。
长明寺巷社区的空地上,人影浮动,出没最多的就是出来晒太阳的老人。这个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5000多人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00人。
在小米巷一幢不起眼的六层居民楼里,93岁的夏竞人老人坐在挨着阳台的书桌旁,微驼着背,翻看当天的报纸。
房间有些局促,小小的一张书桌和一张茶几,几乎填满了客厅有限的空间。
和外面的阳光灿烂相比,屋里显得有些昏暗阴冷。
老人穿着一件灰色格子衬衫,外头套着毛背心,即使这样,手还是有些凉,他不时握起桌上泡着热茶的茶杯暖个手。
如果不是墙上挂着的奖章,或许没有人会想到,眼前这个瘦弱的老人曾是黄埔军校十六期学员,抗战期间转战浙赣皖前线。 见过大风大浪,也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他,在老伴离开后,却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中。
独居三年时间里,每天的生活只是前一天的单调重复。
早上5点多,起床洗漱,下楼打半个小时太极拳,沿着小区散会儿步,回家做早饭。
接下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宅”在家里,看报、练字,有时候累了,不知不觉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天可能才刚刚暗下来。老人有时会觉得,怎么时间过得这么慢。
“日子一长也习惯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吧,不觉得无聊。”夏大伯说。可是,情绪这种东西瞒不了人,社区的志愿者、助老员去看望老人时,他几乎每次都会提到“孤独”两个字。
有个人说说话该有多好
家里来了客人,夏大伯最爱聊的就是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话,以前,他常常说给老伴听,无论年轻还是老了,每次提起,老伴眼中总是流露出对他的崇拜,这让老人很是“受用”。
夏大伯一生挺坎坷,第一任妻子在“文革”时,离他而去。第二任妻子陪他经历了那段艰难岁月。
退休后,两位老人的生活过得挺舒心。他们志趣相投,无话不谈,夏大伯爱写作,老伴就逐字帮他校验出版。
为了让夏大伯安心创作,老伴几乎不让他插手家务事,“被照顾久了,感觉自己都快成孩子了。”说起老伴,夏大伯的回忆就被拉得好远。
然而,三年前,陪伴照顾夏大伯几十年的老伴突然走了,一下子,这位老人的心好像被抽空了一样。
或许是察觉到父亲的变化,母亲走后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们时常回来看看。
可夏大伯知道,子女们工作都忙,他不想自己成为他们的负担,所以每次临别的时候,他总说,要是忙就别回来了。
其实,在老人家的心里,他是真的希望能找个人说说话。
身体状况好的时候,每年的战友聚会,夏大伯都会准时参加。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行动不便,曾经的聚会渐渐变成了书信往来,见到“老伙伴”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如今,除了子女探望,和老人说话最多的是每天照顾他两小时的钟点工。
一个人实在烦闷,夏大伯就看看挂在门上的一句诗解愁: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调查
长期孤独影响老人心理健康
究竟空巢独居老人的生活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杭州市七医院的几位医生联合做了一个相关课题,通过筛查和长期随访,了解到杭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而长期孤独是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在杭州选取了一个完整的社区作为研究点,对127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谨慎筛查,然后对228名老年人进行一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老年抑郁症的时点发生率是7.3%,并在随访中得知,没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中,一年后有17.6%出现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中,9%发展为明显的抑郁症状。”该院科教科科长刘健说。
而记者了解到,杭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所长曹日芳近年来也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他在下城区和江干区随机选取了1390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筛查,结果显示有7.69%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12%的人存在抑郁情绪。
“我感觉这个结果相对保守,事实问题应该比调查结果更加严重。”曹日芳说,因为他们当时是委托各个社区做的筛查,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是在老年活动中心随机抽取的。这些老人的社会活动和交际丰富,心理上往往较为阳光开朗。而那些常年“宅”在家里,不太与外界接触的老人,通常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但在调查中可能被忽略。
总之,在曹日芳看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一方面他们被很多慢性病缠身,另一方面还长期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身心遭受着双重迫害。
已有社区尝试“暖巢行动”,抚慰老人的孤独
“我们的社区医生在出诊时,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年纪很大的空巢独居老人。他们大多数一个人居住,条件好一点会请个住家阿姨陪伴。走进他们家里,感觉就是冷冷清清。”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月霞说。
北山街道老年人口9000人,占总人口的30%,其中60岁以上空巢老人2367人,占总老年人口的26.3%,可见生活在孤独中的老人数量庞大。于是,中心的10多位有专业心理知识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老人做点事情。
从2013年初开始,他们先是在宝石社区筛选出几十位可能存在抑郁症的老人,利用休息时间,每个月1至2次上门做心理干预。每次上门,他们都跟老人心贴心地聊一个多小时,听他们倒苦水,同时也宽慰他们孤独的心。
“坚持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就有一批老人已在我们的帮助下走出抑郁,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改善。今年年初,沿山河社区的老人得知我们的‘暖巢行动’,也强烈要求得到这样的服务,我们已经筛选了一部分老人,正在进行干预。”朱月霞说。
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独居老人的问题肯定会变得更加严峻。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暖巢行动”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只有10多个人的小队伍只是杯水车薪,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还得另寻他路。
记者手记
“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简单的歌词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格外需要关心。这句话,说起来大家都理解,但真正在为此做点事情的人却很少。
我曾经采访过一对八旬老夫妻,老爷爷身患多种癌症,老奶奶双眼高度近视,除了每天出门买菜之外,他们的生活几乎就限定在那套简陋小房子里。他们有一个从小领养来的儿子,住得比较远,已经很久没来看望他们了。
老爷爷悄悄跟我说:“我已经80多岁,身上又有这么多的毛病,要不是担心老伴没人照料,我感觉自己早就活够了。当初领养孩子,就是希望老来的生活不至于太凄凉,没想到还是没什么改变。”
其实近些年,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有价廉物美的老年食堂、有紧急时刻求救的移动呼叫器……
不过,在物质生活之余,如何能让独居、空巢老人消除孤独感,这个“命题”似乎很大,解决起来难度不小。
虽说社区有助老员,志愿者会定期上门看望这些老人;或者像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暖巢行动”,但对老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爱是没有办法替代的,常回家看看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歌词”。(通讯员 潘新霞 徐康 见习记者 李攀 记者 何丽娜/文)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