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饼大姐”的文学梦(图)
梦想,就像埋在地里的种子,注定会破土生长,寻找阳光,开花结果。对于这句话,赵林有深刻的领悟。
今年49岁的赵林,老家在安徽六安市,来台州黄岩打拼已有20多年,一直在新前街道石捣臼村安家。在路人看来,赵林不过是一个卖葱油饼的农妇,起早摸黑,为生计奔波。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却蕴藏着对文学的酷爱,这为她点燃前行的勇气,实现人生的价值。至今,她已完成包括3部长篇小说在内的文学作品共计近80万字。
上月,以她为原型的微电影《相信梦想》,获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从“葱油饼大姐”到文学创作者,赵林用自己的别样人生,书写了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也触动着越来越多熟悉和不熟悉她的人。
文学中,收获快乐
近日,记者来到石捣臼村,采访了赵林。眼前的她,短发齐耳,面庞清秀,只是岁月的打磨,让她显得苍老,双手也因饱经风霜而粗糙红肿。赵林的家是一幢3层楼农房,一楼厅堂砖墙裸露,除一张八仙桌和几条板凳,便只有她卖葱油饼的“行头”:一辆略显老旧的三轮车,车上有一个煤气罐、一只煤气灶,还有一些做饼原料。
不过,来到赵林的卧室,让人感觉好似走进另一个世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厚厚的书本整齐堆放,很多书角卷皱,上面圈圈点点。这些,都是赵林最心爱的宝贝:它们有的是收废报纸的意外收获,有的是靠卖饼一角一分积攒的钱买的。桌案上摆放一台电脑,浏览器里保存着许多文学网站网址。
女儿平时打零工,儿子在宁波一所高校读书,去年底,丈夫因病去世后,赵林一个人扛起这个家,卖葱油饼的收入成为全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每天清晨4时许,她起床准备做饼原料,然后骑着三轮车,到新前街头卖饼。如今,她的葱油饼声名远播,很多人放着自家做好的早餐不吃,专程前来光顾,大家喜欢叫她“葱油饼大姐”。
而每天收摊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浏览网络小说、看书、写作,几乎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继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蚁群》后,她的长篇小说——26万字的《看不见的顶部》和16万字的《庄稼人》也陆续成稿。
“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快乐。”赵林说。
坎坷路,选择坚强
眼前的赵林,朴实而乐观。然而,熟悉的人都知道,她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说起过往,她的感受是一个字——苦。
1966年,赵林出生在安徽六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老四。初中刚读两个月,她得了慢性肾病,由于没钱治病,只能在家休养,学业就此终结。后来,她跟父母务农,耕地、割稻、锄地、挑粪……各种农活她都能干,有些比男劳力还干得好。
21岁时,她跟着一个同村姐妹到上海打工,在一家自行车零件加工厂务工。谁想第二年回家过完春节再去时,岗位早已被别人“顶”上了。在上海游荡一个多月,她花光积蓄却没找到工作,只好向老乡借来20元买火车票,忍饥挨饿回到老家。推开家门那一刻,她几乎饿昏。
在老家,她有了第一段婚姻,并生下一女。但这段婚姻并不美满,1年多后,她便和丈夫分手了。
27岁那年,赵林把女儿托付给父母,只身来到黄岩闯荡。1个多月后,她在一家工艺品厂找到一份打底漆的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仅能挣到约200元。再后来,她改行卖葱油饼。这期间,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对方以卖卤味和茶叶蛋为生,有时兼帮人送货。
一年365天,她几乎风雨无阻。有一次台风来袭,她正好在街上卖饼,雨伞很快被吹翻,大雨让她全身湿透。风雨交加中,她推着车艰难挪步,平时十几分钟的回家路走了快一个小时。
“生活为什么难?”赵林曾无数次问自己。无助时,她也曾一个人躲在屋角抹眼泪。但在她内心,一个信念始终清晰:人生之路,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见到阳光。每年到农历年三十,听到街上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她总感觉很自豪,因为自己又过了充实的一年,于是兴冲冲回家,一边清洗做饼器具,一边哼起山歌。不过,到正月初一,她又照常骑车上街卖饼,为新的一年奔波忙碌。
1997年,赵林家准备建房,她向别人借了1.5万元。为节约开支,丈夫做泥水工,她当搬运工。由于没钱买瓦片,用塑料布当屋顶,时常“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没钱造楼梯,只能用毛竹片搭个“简易版”。直到两年后,瓦片和楼梯才陆续补齐,房子才算真正建好。
有梦想,就有未来
艰辛的生活,没让赵林长吁短叹。相反,她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活得精彩,渴望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卖葱油饼的同时,赵林还不定期去收废报纸。有一次,她在一大堆废旧报纸里,淘出了《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等几本书。她如获至宝,小心地把它们擦拭干净,放在床头,每晚翻阅。第一次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愉悦。
2010年,家里添置了台式电脑,她第一次坐在电脑屏幕前,点击网络小说。小说中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彻底把她吸引住了,如同一个孩子看到五光十色心爱的玩具。她惊喜地发现,其实很多小说情节,她都亲身经历过,而且很多小说作者来自农村。此时此刻,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望在她内心涌动:“我也要写小说。”
因为这个想法,赵林没少受人奚落。“赵林写小说?她还是好好卖葱油饼吧!”不少人觉得她是痴人说梦,开始冷嘲热讽。可赵林一点不在乎,因为她明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去年,她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蚁群》,写的是社会上的小人物,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与苦难和贫穷抗争的不屈精神。
“小说中的主人公其实有我的影子,我通过小说,把我这些年受的苦和对生活的抗争全部说出来。”赵林对记者说,去年3月动笔,每天早上和傍晚卖饼,下午和夜里写作。写作很艰难,由于她文化底子薄,有时一天写几千字,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当文思枯竭时,她就去看书,从优秀作品中寻找灵感。同年8月,《蚁群》终于完稿,今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当地宣传部门专门为她举办新书发布会,上千本书很快脱销,连她自己都没能留住一本。面对鲜花和掌声,赵林的视线模糊了,因为一直默默支持自己创作的丈夫,却没能等到新书出版的那一天。
此后,赵林又开始创作小说《看不见的顶部》,讲述主人公陷入传销的悲惨故事,兼具教育和警示意义。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之后,她的写作视野也从个人经历逐步转向社会问题。
“我会一直写下去,希望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更多的好作品。因为在写作中,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希望。”赵林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嵇哲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