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孩肾衰竭入院 父亲捐肾脏期待社会捐款
这是焦虑的两个月,也是希望的两个月。在希望和焦虑之间不断转换的,是几十万元治疗费用的有和无、多与少。
她叫杨坤,1993年出生。5年来,肾衰竭一直折磨着她,以及她的并不富裕的家庭。
这两天,杨坤和父亲将到浙大一院做术前最后检查。如果一切顺利,父亲的肾脏将移植给女儿。可是手术以及后续费用,是他们绕不过的槛。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为她捐献了近10万元钱,可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女孩的病拖累了全家人
短发、牛仔裤、帆布鞋,21岁的杨坤看上去干净、整洁。
因为肾衰竭,她每天只能吃青菜、萝卜、大白菜、南瓜、冬瓜、丝瓜这几样蔬菜,营养远远不够。她的脸看上去有些“胖”,但身体非常瘦削,“看不出来吧,我其实很瘦,只有85斤。”
从刚进大学的那天起,她就申请了租住校外。她的老家在诸暨五泄农村,爸爸在嘉兴的工厂里打工,母亲无业,主要任务就是全力照顾这位独生女儿。
这一年,一家人在杭州文二路的一个小区租住10多平方米的房间。准确地说,这只是车库,简单地通了水电,作为全家人栖身之所。即便如此,这也需要她们每个月付出1500元的房租。
杨坤在学校里申请了助学金,即使如此,母亲也还是会为菜场的菜价发愁。每两周,母亲回诸暨配药时,会向亲戚朋友多讨几袋子新鲜蔬菜,这样能省下两天的菜钱。
每天早上7点半,杨坤出门上学。到文三路的学校要走20分钟,她不爱在走路时听歌,更愿意看着街景和周围的行人,“我喜欢在热闹的城市一个人行走,因为这样,我才能提醒自己要坚强。”杨坤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在嘉兴,杨坤的父亲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他每个月控制自己只花500元,剩下的3000多元全部寄给老婆孩子。
手术是最后的选择也是艰难的选择
手术,对于杨坤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起初,这并不在计划之内,“总觉得吃吃药,病就会慢慢好起来。”杨坤说。从高一查明病情后,爸爸带着她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直到两年后,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给她下了结论:“这个病吃药治不好,只能换肾。”对于这家人,手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费用,无疑让人绝望。
花了几天时间,一家人才接受了这个事实。“就把手术当做最后一个选择吧。”父亲说起那天的经历,语气还是这样平静,“毕竟要花几十万,我们总想着靠吃药调理,慢慢也能好。”
在后来的日子里,杨坤每半个月都要到诸暨当地医院配药,延缓自己的肾脏衰竭;父亲的任务是主动担下每一次的加班和夜班,只希望多赚点钱;母亲则变着法子为女儿在不多的可选食材里,烧出不同口味的菜来。
父母两人前几年打工赚下的钱10多万很快花光了,他们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借了20多万元,他们都很体贴我们,没有急着向我们要钱。”杨坤父亲这样说道。
这一切,都是救助女儿的最大希望。
可是,杨坤肾脏还是一天天变得更差,上个月,她在浙大一院做了检查,一边的肾只有拇指大小,另一边的肾也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大小,“再拖下去就是尿毒症了。”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医师李夏玉说,“尿毒症的话,杨坤每周都要做几天的血透,对他们家来说更花钱,所以做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爸爸给了肾脏期待社会捐款
在浙大一院的肾脏病中心,由直系亲属提供肾源的手术,一年要进行100例左右。对于这家人来说,最后和最大的难题,是筹措手术费用。
“前几年,杨坤吃药每个月要花4000多元,现在一个月要一两千元,做手术估计要10万元,后续费用也很费钱。”医生说。
这一天,一家人都验了血,看父母两人谁可以为女儿提供肾源。“结果是爸妈都可以,爸爸说用他的肾脏。”杨坤说,语气还是那样轻松,就像是讲着别人的故事。
“能为女儿做的事情不多,这个就算一件吧。”爸爸说。不过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医生在他的肾里发现了结石,“前几年检查出来过结石,我又是吃药又是喝很多水,其实已经没有结石了。”他顿了一顿,补充道,“这次拍片拍出来的都是影子,其实没关系的。”
今明两天,杨坤和父亲就要到浙大一院做最后的检查。如果一切顺利,手术很快就能进行了。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为杨坤组织了捐款活动,不到一个星期,就筹集1万多元钱。学校团委也收到了8万多元捐款,差不多刚够手术费用。
但是,离后续的治疗,还差得很远。
杨坤的命运将是如何的走向?本报将一直注视着她。
记者张苗通讯员张佩丽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