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新闻  社会

浙江青田6000“洋留守儿童”:不知何处是故乡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他们甚至比普通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长期关注“洋留守儿童”的共青团青田县委副书记麻键威对钱江晚报记者说。     被称为侨乡的浙南小城青田县,人口不过50多万,但华侨却多达32万人,占比为全国县级市之最。因为种种原因,不少在海外打拼的青田人,将孩子送回(留在)国内生活。与父母远隔重洋,这样的孩子,被称为“洋留守”儿童。     来自官方的数据,到去年年底,青田共有6617名华侨留守儿童(以小学阶段计)。这个数字统计得并不全面,但“只多不少”。     这些孩子并不差钱,甚至与身边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经济条件可能还更加优渥。身上穿的是品牌衣服,手上玩的是国外买的高档玩具。     “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其实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对未来有些无所适从,很难融入国内的生活,对将来要去的国家又几乎一无所知。”当地一名官员对记者说,这是一群“没根”的孩子,这是一个“需要帮扶的群体”。     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上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3月底至7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工作。     与普通留守儿童比起来,这群“洋留守”身份更加尴尬,他们普遍缺乏归属感,不知何处是故乡。     样本       生长在国内的孙娇:       一点也不想去国外生活     青田汤垟乡是一个典型的侨乡,这里群山环绕,离青田城区有40分钟车程。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一家工厂。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乡里登记常住人口6000多人,绝大部分青壮年在国外讨生活,以意大利居多。     这么多年来,陆续有人取得了外国国籍,目前在他国生活的汤垟乡人,一共有12000人,是当地常住人口的两倍。     汤垟乡中心小学在山脚下,125名学生中,有55名是“洋留守”。     四年级女生孙娇提起父母必落泪,“我想爸爸妈妈,我不想他们去意大利,想他们回青田陪我。”     12岁的孙娇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在她两岁时,父亲就离家去了意大利。经过几年打拼,皮具生意有了起色,今年春节后,孙娇的母亲也去了意大利。     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孙娇很怕看到一家三口一起生活的画面,电视中出现这样的镜头,她就会换台,“忍不住会哭出来”。     父母总是会寄来足够的生活费和各种好看的衣服,可孙娇一点也不开心。按照父母的计划,小学毕业后,孙娇也要去意大利读书,并在那边定居。     “可我一点也不喜欢意大利。”小姑娘撅着嘴说。       在意大利长大的两个孩子:       爱意大利面、爱披萨,那里才是家     13岁的叶璐娜出生在意大利米兰,直到10岁,父母才送她回国念书。     她现在读三年级,比班上的孩子整整大了两三岁。叶璐娜的父母在意大利开酒吧,后来又生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儿女太多照顾不过来,只能把最大的叶璐娜送回国。     对于这一切,叶璐娜明显很不满意,“我想这个暑假就回意大利了,再也不回来了,我喜欢那里,喜欢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     叶璐娜沉默寡言,比她小3岁的徐傲俊就很爽快。徐傲俊也出生在意大利,父母生下两个妹妹后,他被送回青田读小学。因为境遇相似,两个孩子是好朋友。     “你看我这身衣服,意大利的,鞋子也是意大利的,我的手机是苹果6S。”这个孩子说话很直接,“我一点也不喜欢青田的食物,更爱吃意大利面、披萨,还有意大利香肠。”     “我要回家!”这个男孩几乎是喊着说。     “你们还会说意大利话吗?”记者问。叶璐娜不说话,徐傲俊变得支支吾吾,“我在意大利说得可好了,幼儿园时还能和同学聊天。现在嘛,回来后就忘了。”     调查       学习缺乏连贯性       没有归属感是普遍现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洋留守和一般留守儿童有相同的状态:因为长期远离父母,他们有厌烦、冲突、愤怒的情绪表现,在与同学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不少人早早地学会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抽烟、打电子游戏等。     但几乎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很“明”确:在某一天被父母接到国外,在那边打工挣钱过日子。因此,读不读书,能不能读好书,变得并不重要。     “可是,他们对于目的国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对那里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也是一脸茫然。”长期关注洋留守儿童的青田团县委副书记麻键威说。     “这些孩子学习缺乏连贯性,他们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带他们走,往往这学期还在读书,下学期就要去国外了,根本无法安心学习,这助长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导致成绩普遍不好。”     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在国外生活过的孩子,中文都不太好,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在青田县政协特邀委员、意大利华侨周勇看来,作为特殊群体的华侨留守儿童,要比普通留守儿童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洋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而他们中许多是在国外出生、或者已经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国后较难融入新环境。”     周勇认为,一直以来,旅外侨胞家庭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较为突出,也是急需学校、家庭和社会解决的问题。     举措       当地政府正加强“培根”教育     实际上,关于洋留守这个特殊的群体,当地政府一直在关注,并尝试化解难题。     由青田团县委、妇联、教育、公安、侨联、关工委等多部门,成立了县、乡两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经过调研,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数据库。     麻键威说:“我们以夏令营、冬令营和各类华文培训班为载体,加强‘培根’教育。目的是在洋留守儿童心中培植中华传统文化观念,树立其华人意识和爱国情结。我们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石雕、剪纸、书画、太极、歌唱等为辅助教学内容;带他们游览青田山水,参观青田石雕博物馆,体验家乡独特的侨乡文化和石雕文化。”     在今年的青田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也建议,要建立洋留守儿童相关管理机构,全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     乌克兰华侨、青田县政协委员杜宴茹建议,政府可以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实行网络化管理,落实教育管理监督责任制,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和关爱行动。本报通讯员 周洁 本报记者 盛伟 文/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