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逸——“盛名”之下的少年,总在悄无声息中让人“惊心动魄”!
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少年
有着不爱争锋的前进法则
却常在悄无声息中让人“惊心动魄”
这位少年便是李豪逸
李豪逸生于1999年,是杭州少年文学院院士,第八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获得者,17岁便出版了个人散文集《当我站在时间之后》,今年又出版了其在国外期间的个人随笔《村间世外》,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倾情推荐。王旭烽说:李豪逸显然是有语言天分的,甚至在我看来还有着语言坐标,他的文字建立在白话文基础上,但又透着民国时期的风格,书卷气重,讲究语句的创新,便有了一份别致的趣味,让想起林语堂、梁实秋、梁遇春那类的作家。
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评价他:“你已经是个小作家,要立志当个大作家。”
2017年,李豪逸一篇高考作文《书生》爆红网络,被称为“高考满分作文”。其实,更早的时候——2013年,还是建兰中学初三学生的李豪逸,就已经在《城报》发表了一首《百字令·白蛇》,其时年仅14岁,其文学才华初露端倪。今年7月,杭州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会议中心。这位少年的演讲撼动全场。他演讲的主题是——“立身文化,行走于世”。其后,演讲视频在网络爆红。
目前李豪逸在美国格林内尔学院攻读西方古典研究课程。
立身文化,行走于世
李豪逸在梦想小镇的7月演讲结束后
又匆匆返美求学
城报记者跨洋追踪,与其对话
Q
请问你是哪一年出生?现在哪里求学?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李豪逸(以下简称“李”):我是99年出生的,现就读于美国格林内尔学院,西方古典研究专业。性格的话,我自认为是个比较懒散随性的人,除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全身心投入付出百分百努力之外,其余的很多都兴致缺缺,甚至敷衍了事哈哈。
Q
总觉得你的时间不够用,同时,又觉得你的时间总比别人宽裕。怎么做到的?你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李:说时间不够用,大概是因为要学的东西的确挺多的,课业也难,不过学校里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没什么特殊的。我花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也多,平常看看书填填词什么的,也喜欢玩玩游戏。若说时间比别人宽裕,大概是我懂得在能偷懒的事情上偷懒,为想做的事情留出时间。
Q
你每天都阅读吗?你一年的阅读量大概在多少?一般更多地阅读哪一类书籍?据说你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吗?
李:阅读的话,小时候喜欢抱着纸质的书读,到现在还保留着对于纸质书籍的钟爱,在乘坐飞机火车时也喜欢拿上一本。可近来网络世界的发展使得许多丰富的信息零散地出现在了网上,我的阅读也便经常变得碎片化。现在是很难用具体的“多少本书”来统计阅读量的。除去专业课要求读的书籍,我平常常看一些古典文学类的书,最近在读的是唐圭璋老师的《词学胜境》,算是为自己的创作取取经。
Q
从你的中学时代开始,就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这次演讲中又可以感受到,你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入。你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的?
李:我能同时感受到东西方古文明的辉煌。在我的理解中,当时的世界是没有如今这种明确的“东西之分”的。当年东西方的接触,还没有密切到足以让二者之间产生隔墙分界的地步。偶尔有所接触,也只是商业贸易,互通有无。东西方在当时便如两颗颜色不一样的宝石,同样夺目璀璨,彼此之间却没什么关系。但正是这彼此之间几近毫无关系的两颗宝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对荣耀、对功名的推崇,也比如对英雄、对名将的歌颂,还比如对美人、对良人的追求,更比如历史中不可避免的背叛与忠诚、屠戮与宽恕……文化,首先是人的文化,然后才有东西方的分别。而人,都有人性,人性是共通的。几乎每一件在其中一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另一方找到相似的影子。这不是因为一方受到了另一方的影响,而是因为双方有着相同的内核。
Q
发现你身上有一种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知道你一直在很多领域进行探索。而像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多都在忙于玩乐。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种生活、生命状态?
李:我也是忙于玩乐的孩子们之一,只是偶然间得了许多的机会,有了展现的平台。我一直很赞同那句“人生贵得适意尔”,只要自己觉得活得舒服,那便这么活着,随性、率性就好。
Q
你的演讲《行走之前需立身》非常精彩,台风也非常激情而沉稳,你用了多少时间准备这场演讲?对这个命题思考了多久?
李:主办方是在6月初的时候和我联系商定主题的,那时我正在希腊游学。他们有个大的题目,是“行走”,而我的演讲是下面细分的。说来惭愧,定下这个命题,我思考的时间大概是…十分钟。差不多算是灵光一闪,便决定了下来,倒是后面与主办方沟通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准备的话,起步挺早,但认认真真投入进去的时间着实不多,也就六七天的样子。
Q
在你“著名”的高考满分作文《书生》中,对于上苍赐人以三书很有见解,现在你对这三书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人生中最值得看重的是什么?你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李:我个人对那题干其实是持否定态度的。若是一定要用这三书来谈,我觉得人生只要留一本所谓心灵之书便可。对一个人而言,或者说对我而言,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情感类的才是重要的,能感到快乐,感到满足,感到幸福,那人生便圆满了。若需要物质上的富足,也只是因为物质能为精神带来愉悦,而不是需要物质本身。若需要功成名就,也是因为功成名就能让精神感到满足。人生嘛,先估算足够填满精神需求所需要的物质的多少,接着朝着这个估计的值努力便是。若这个值很高,没有闲暇,那便没有闲暇,反正是自找的。若这个值不高,那便轻轻松松及时行乐,也没什么不好。
Q
你是许多孩子和孩子家长心中的神话。对于家教和孩子自我成长这个话题,你能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吗?
李:神话什么的,实在不敢当。家里人小时候可能还会管管我学习,越长大就越把选择权交到我自己的手上,只是时不时提出建议,然后支持。好似一条船,我自己掌舵,家人提供动力。家庭教育的话,我觉得沟通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觉得爸妈尊重我的想法,他们也觉得我能听进他们的意见,这就很好。意见一致自不用说,不一致便看谁能说服谁。一家人,到底是谁做的决定,本来就不重要。
行走之前需立身(节选)
李豪逸
在行走之前,要以知识立身。知识对于这抽象的行走与立身而言,便是之前所说的强健的腿脚。正如我在希腊的一间咖啡屋里所看到标语一样:“我们要成为一名旅行者,而不是一名游客。”在旅行前,我们要以知识充实自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避免成为走马观花的游客。
用知识站稳了身子,下一步便是问问自己:我该怎么走?人生的行走,需以文化立身。
众所周知,雅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中有许多的历史遗迹。而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雅典卫城了。那些由泛黄的大理石所筑成的神庙,便坐落在雅典城中最高的山峰上。作为希腊的首都,整个雅典没有任何一栋高楼可以高出卫城。走在雅典的大街小巷里,攀爬到身旁任何一座建筑的楼顶,你一抬头都能看见卫城。我问过雅典许多出租车司机一个问题:若要挑选一个地点代表整个雅典,你会选哪里?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告诉我说,是Acropolis,也就是卫城。但当我问他们平日会不会登上卫城时,得到的却都是否定的回答。一位六十七岁的司机师傅告诉我说,他这辈子六十七年,也不过登上卫城三次。而我出于研究的目的,这一个月里便爬上去四五次了。
我想,雅典卫城的存在,大约与我们平日所谈的“文化”是一样的。它是构成一个人自我认知的事物。吃饭用筷子,称呼母亲的父亲为外公……这些细细碎碎的事儿构成了中国的文化。但它们被隐没在日常的琐碎中,不会如各种节日一般被清楚地认知为是“文化”的一部分。卫城有所不同,却又相似。雅典人民不会在节假日特意登上去,但他们都觉得,自己对卫城是熟悉的,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早就习惯了这抬头可见卫城的日子。但是,除非有一日把雅典卫城整个移走了,就如抽走了你吃饭的筷子一般,没有雅典人会意识到,自己其实对于卫城一无所知。而在我们出去行走之前,也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其实对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而这恰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行走前需先立身于文化,因为文化就如同长夜中的灯塔,能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演讲全文约4300字,时间15分钟)
城报记者 瞿刚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