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央视还硬,实名吹爆这档良心国综
众所周知,央视真正精髓的部分是它的文化节目和纪录片。
可以说,集合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想不让这两类节目好看都非常难。
但是不是只有央视才能打造此类精品呢?
当然不是!
这不,最近毒药君就在找下饭素材的时候,意外淘到了好东西。
上新了·故宫 第二季
这档由北京卫视打造的节目,其实在去年已经悄悄推出过一季。
不知道什么原因,前一季的反响并不是特别热烈。
到了第二季,也不温不火,但口碑却较之第一季稳中有升。
片如其名,两季内容的讲述对象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故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到明年,也就是2020年,故宫将迎来自己600岁的生日。
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样一档反映故宫文化的栏目,可谓相当应景。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有人曾粗略做过估计,称即便只是走马观花,也要在里边儿待上一天。
而这,还是针对面向普通游客开放的区域。
《故宫》(简称)这档栏目有意思的部分恰恰在于,它挑选的相当部分景点,都是非开放区域。
换句话说,嘉宾走访的很多地点都是你平时去看不到的“禁区”。
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故宫博物院一直都处于修缮和维护的状态。
这导致很多蕴藏其间的宝物跟景色,如果去的时间不对,都很难看到。
这档节目的推出,无疑很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将故宫里的文物尽收眼底。
当然,作为一档主打文化路线的节目,除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为此,节目组特意请来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一道和明星嘉宾追溯历史。
新老搭配,既有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有高颜值的嘉宾。
甚是养眼。
如果说,提升颜值是节目的品宣策略。
深度上的挖掘,则直接提升了《故宫》的逼格。
更难得的是,节目的讲解硬核之余又不乏趣味,可以说非常寓教于乐。
整体来看,《故宫》是一个非常有档次的文化节目。
它既能把大格局的东西讲得生动活泼,又能在细节上讲得丝丝入扣,让观众欲罢不能。
既然是一档以故宫为背景的栏目,咱就先来聊聊故宫里的建筑。
文科生应该晓得,故宫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
明朝的首都原本在南京,当初朱元璋也给自己建了一座皇城,算是现在北京故宫的母版。
南京紫禁城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重建故宫的计划便应运而生。
实际上,新故宫的建造计划并不是拍脑袋工程,皇帝早有准备。
准备了多久呢?
11年。
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明代的北京故宫式样,和如今我们看到的有一定出入。
当时还有人用绘画的形式,将明代的北京故宫样貌记录了下来。
不过根据专家鉴定,这副画已经是明代中后期的产物。
那么,更早期的明代北京故宫长啥样呢?
这里以太和殿(明称奉天殿)举例。
作为明代皇帝招揽宾客,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在故宫的建筑群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但是紫禁城内体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宫殿,也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之一。
老百姓口中的“金瓦金銮殿”,指的正是这座太和殿。
可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并不是朱棣最先建起来的那一座。
最古早的太和殿,已经因为一场大火被焚得一干二净。
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1.0的版本只存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关于这座大殿初期的体积描述,有史料记载,当时的外宾初次到访,无不被其宏伟程度震撼到哑口无言。
具体有多大呢?
现今的2倍有余。
除了庞大的体积,原版太和殿的用料也非常考究。
拿里边儿的柱子来说,当初用的比现在的还粗。
木料,是一种取材自西南地区,名叫金丝楠的珍贵木种。
古代因为运输条件有限,当初为了把这种南方深山里的木料运到北方,曾有“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
即是说,进山搬运木料的工人,刚开始还有一千人,出来时只剩了一半。
由此可见,建造这座宫殿付出的惨重代价。
而就是这样一座由底层百姓血肉铸就的宫殿,却因意外瞬间毁于一旦。
不免让人想起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所写的旷世名句: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过客观而言,明代故宫的建筑学还是非常令人叹为观止的。
通过考古发现,当时的故宫地基相当扎实,光坑就刨了近4米之深。
坑刨好后,得往里边儿填承载建筑的厚土。
这种土由碎砖和黏土混合而成,每层约11公分(即11厘米),一共累积了十几层。
此外,刚刚提到太和殿内的柱子,其实柱子下面也有和地基等深的砖头作支撑。
且砖头下面还有复合式圆木来承担更大载重,也才成就了后来皇宫“墙倒屋不塌”的美誉。
如此费心费力,足见当初的执政者对故宫给予的厚望。
而说到建筑学,清代的故宫建筑同样有非常令人惊叹的技艺。
慈禧年间,好听戏的她有时兴致来了,会在宫里搭建临时戏台邀人蹦迪。
说是临时戏台,但工序却一点儿不“临时”。
如此种种,都让观众感受到了故宫宏大格局之下蕴含的诸多智慧。
这种智慧背后包含的,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
都知道,建筑除了本身涉及工程学,其实还是一件工艺品。
既然是工艺品,怎少得了绘画装点。
在其中的一期节目里,节目组就给大家展示了一种名为“线法通景画”的绘画技艺。
这是一种根据西方透视美学基础创造而来的绘画技巧,旨在通过和周围实景的无缝融合,从而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视觉体验。
这个概念是不是听着觉得有些耳熟?
是的,这就是VR和3D的变种延伸。
当我们都以为这种技术是属于科技的产物时,古人早就想到了。
厉不厉害?前不前卫?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看《故宫》的时候,毒药君还感到非常振奋。
因为它让你了解到,曾经我们也是非常牛逼的存在。
拿讲陶瓷的这一期来说,里面涉及了重大典故——郑和下西洋。
可以看到,永乐年间,朱棣为了扩大明朝在国际的影响力,数次令郑和七下大洋。
和元朝那种“全队出征寸草不生”的野蛮入侵不同,郑和走的是和平路线,顺带输出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这种和平外交策略,和我们当下追求“共同体”的国策不谋而合。
历史的悄然重叠,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倍感自豪。
能在这年头看到如此能唤起民族自豪感的节目,不点赞关注走一波,都对不住自己的触控板。
文化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故宫作为汇集中华文明的宝地,一方面让我们见证了祖先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之美。
发扬这种文化,让年轻人爱上它们其实并不难。
只要有创意,传统也可以变得亲和而极富现代感。
这个意义上讲,节目尾声的文创环节也是非常好玩儿的部分,让人见识了设计师们的脑洞。
心动了没?眼红了没?
不要犹豫,犹豫就会败北!
现在,赶紧拿起你手中的电话,打开淘宝输入相应关键字,就能获得尊贵的……
以为我在打广告?我像那种人吗?
在那以前,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你有多少银子吧(笑)。
P.S: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