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杨引胜‖三江源头攒清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三江源头攒清流

缘于对文学的挚爱,又不满足于微信群朋友圈的联系,在一八年冬季,我们天水南路齐寿镇的几位文学爱好者应杨建华老师之约,在麦积区马跑泉公园见面了。关于那次相聚,建华和春田老师都有文见诸于微刊平台。我是一个木纳迟钝的人,依照公园的几处景点写了几首古体诗,因为自觉不满意,到现在还处于休眠期,不敢拿出来示人。

那次见面自然是愉快的。虽然时值隆冬,园内百草枯凋,垂柳憔悴,却丝毫未影响愉悦的心情。也许是缘份,虽是初次相见,却没有一点生疏感。建华老师落落大方,热情有加;海珍老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我们交谈甚欢。打破了先前的神秘感,就只怪时间过得太快。

齐寿山地方上流传一句歇后语,叫”料礓光 炼铁哩——没矿”。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本地气候高寒阴湿,地形沟壑交错,山坡地占多数,红粘土熟土层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相比之西面平南镇,土层深厚且多属于白壤土,种粮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平南集聚财生利;东面娘娘坝属于小陇山林区,早些年靠山吃山,在生活困难的特殊年代,寻点烧柴也要比我们近便许多。前些年附近山沟的金矿又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加之集市助力,平南与娘娘坝的自然经济条件要比我们齐寿强许多。

王选老师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走出麦村,再也不打牛后半截,不起早贪黑,不被泥土和贫穷打败……”这句话道出了那些困难年代里许许多多农村青年的心声。时乖运蹇,我和春田老师正儿八经成了打牛后半截的人。但是,不向命运低头是我们的共性。面对贫穷,也曾有过困惑气馁,但战胜贫穷的决心从未动摇。建华老师勤学上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跳出了农门,有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诗文中时时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情。海珍老师曾是一名优秀的民办教师,现在改行了,但对于文学的执着,没有丝毫的衰减。我所熟知的春田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学之路上的行走。虽然在城市的缝隙中起早摸黑拣拾生活,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的坚持与执着,实在是难能可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女儿受其影响,也行走在文学之路上。

这次的聚会,我是带着一年的愧疚而来,本来此前的约定因我的原因推迟再三。又是隆冬时节,我们相聚在渭水之滨的盛福祥火锅城。之前建华老师还邀请了平南的富奇峰老师,握手寒喧过后,我们谈工作,谈生活谈人生,更多的是谈写作中的困惑。富老师目光高远,谈到了平南松林坡发现的度量衡,也谈到了齐寿山的发展前景。当谈到他在写作中用情太深而泪流满面,令我对这位文弱的老师肃然起敬!

天水出城南六十华里,便是有着岳镇三江之美誉的齐寿山。在齐寿籍的优秀作家中,彭有权老师的小说《月亮回家》,散文集《皮鞭的记忆》等里面或多或少都有齐寿人的影子。王仲满老师从未谋面,他所著的《轩辕故里齐寿山》和《中华文化之根齐寿山》使齐寿山走出了天水,走出了甘肃。周旭明老师在打工的同时,行囊中夾带着书本纸笔,在工地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荒原》,这份勇气与决心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马小爱老师追求高雅的艺术,她的诗词颇具功力,他们是齐寿山的骄傲。

我们相知相识,结缘于《西垂文苑》和《秦州微刊》,感谢杨志军老师宋贵奇老师!正是西路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两个文学平台。使我认识了写《白鹳赋》的李文玉老师;心系桑梓,为家乡脱贫致富默默奉献的石居峰老师;家乡诗人何万红张旭等等诸多的文学爱好者同行。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受益匪浅。

我们相聚,我们快乐。我们心存对文学的向往与敬畏,写苦写乐,写人生百味,写哭写笑,写世态炎凉。又深感文学创作之艰辛与不易。对于自己,有时回过头来,看着稚嫩的文字,连自己都觉得汗颜。曾有网名称叶叶菩提的文友在春田老师的《四人行》中留言,“以文会友是这个喧嚣世界最后一股清流了”,这句话很中肯。再次感谢建华老师的盛情!感谢她对于文学的一片赤诚之心!她去年那篇文章的题目是《朝圣路上,我们携手前行》,而我,愿做文学之路上虔诚的跋涉者。

END

作者简介

杨引胜,齐寿镇柳沟村人。农民,爱好古诗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