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内篇·大宗师》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大凡讲修身,必先讲人性。《中庸》开篇即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古往今来,关于人性的讨论可谓“巧历不能得”,尽管彼此“是其所非、非其所是”,却能让我们对人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就让我们参与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告子首先开口:
“性就像是湍水,东边开口则东流,西边开口则西流。人性没有善不善之分,就像水没有东西之分一样。”
孟子反驳:
“水确实不分东西,难道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如水之就下。如果水被堵塞倒流,这并非水的自然之性,形势而已。人能为不善,亦是如此。
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本来就是人所固有的,求之则得,舍之则失。所以圣人也和我们一样,万物皆备于我矣。”
孟子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18世纪
荀子听完连连摇头:
“错!人性本恶。人天生趋利避害,如果顺着这个本性,就会生争夺而无辞让,生残贼而无忠心,生淫乱而无礼义。曲木经过矫正才能笔直,钝器经过打磨才能锋利,人也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
从这点来看,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就变得很重要,古书也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荀子
故宫南熏殿旧藏 《历代圣贤名人像册》
韩非接过话茬:
“没错,谈论人性还是得从利出发,不过所谓的教化可靠不住,必须要靠明法峻刑。”
墨子此时也插言道:
“我不讨论啥是人性,但非常赞同荀子的后半段。我见过人家染丝,丝染青则青,染黄则黄。
国家也是一样,汤染于伊尹而名扬天下,纣染于崇侯而国破身亡,所以‘染’不可不慎。”
墨子
众人论罢,一旁的老子淡然道:
“含德越深厚的人其实越像婴儿。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毒虫凶兽都不会伤害他,骨弱筋柔也能持握牢固。
不知男女之事而自然阴怒,这是精气之至的表现;终日号哭却不气逆,这是和气之至的表现。
人生来就能如此,但随着慢慢长大,却往往走上了邪路。究其根本则是欲望在作祟,罪过没有比过多的欲望更严重的了,这时就要以无名之朴正之。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方为上上之道。”
老子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18世纪
庄周听完深以为然:
“没错,民众原有恒常天性,至德之世,人类与禽兽同居,族群与万物并生,大家同于无知无欲,何曾知晓君子小人呢?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明 王圻 王思义撰 《三才图会·人物卷》
万历37年原刊本
司马迁这时接道:
“返朴归真虽然神妙,但现在即使挨家挨户去劝说开导,最终也不能感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自然资源如此丰富,现在人们各凭所能,努力工作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这难道不是自然发展规律的验证吗?”
司马迁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18世纪
王阳明听完众人的议论,暗自咂摸。
他们谈论人性有从本体上说的,有从发用上说的,有从源头上说的,也有从流弊处说的。性一而已,不能执定一边……
思忖良久,才开口说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便是著名的“四句教”。
随着王阳明话音的落下,本篇也到此为止。但关于人性的争论,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至于人性究竟如何,相信各位也自有见解。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