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在时代中间
【影评】
在时代中间
《踢球吧,孩子》剧照
《踢球吧,孩子》拍摄片场
燕兵
《踢球吧,孩子》触及我们这个时代两个重要的主题——脱贫攻坚和基础教育。作为一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价值,首先在于其作为真实的影像文本所负载的时代信息和气息。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和价值实现,达到了手段和目的的基本一致。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之所以“好看”,得益于所呈现的故事真实、自然、流畅、亲切。有人说,好的纪录片的故事是“长”出来的,而不是“导”出来的。换言之,创作者的表达隐藏在镜头后面,而不是走到语言的前台。选择直接电影的表现方式,是这部电影成功的起点。因为逻辑严密的主观讲述对导演来说或许表达更为精准,但是无法规避个体思考的片面性,也容易使故事发展变得过于具有“设计感”,从而损失了纪录片真实的力量。
《踢球吧,孩子》着眼孩子们的出路,选取山区小学足球少年去英国集训选拔和毕业升学问题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作为全片故事主线。由此而来的选择和被选择,构成不断生发的矛盾冲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延展性。全片情节就在每个人物的不断“选择”当中自然生长。
事件构成的故事主干线性发展,主要人物的故事又作为枝干发展,就形成了全片线条清晰而细节丰富的叙事,大大小小不断出现的“选择”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故事性。
纪录电影和作为电视或网络平台播出的纪录片,无论表达方式还是技术标准,都是有明显差异的。简而言之,纪录电影更加具有“电影感”。也就是用更有张力的影像讲述故事,用更精准的细节把握展示人物的内心,用更细腻的视听效果营造氛围。
蔡丽平去英国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展示了一个农村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赵婷母亲等一群妇女打短工,跪在土地上种百合的画面,尽管一闪而过,却足够震撼。交代了贫困山区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度,也交代了他们生命中的坚韧来自何处。
马校长组织孩子们集中观看中韩足球比赛的情节,更让人看到了校园足球教育远远超出体育范畴的价值所在,也凸显了坚守在山村一隅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为孩子们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作出的努力。
纪录片不负责解决问题,也无力解决问题,但负责呈现事实并引发思考。一部电影同时观照两个相互关联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最终的指向并不在解决当下问题本身,而落在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上,这就是《踢球吧,孩子》抵达的彼岸。
中国足球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而热度不减的社会话题。中国足球的根源问题究竟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从这部影片的呈现,或许能找到答案。“足球从娃娃抓起”,要从抓好校园足球入手,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这部电影呈现的事实,会引发观众思考甚至找到某种答案。同样,关于脱贫攻坚的问题,电影并没有刻意探讨,也没有过多铺陈,而是从生活的日益变化,展示了贫困的事实和人们战胜贫困的决心及成效。
影片中潜藏在镜头后面的冷峻思考是属于电影的艺术表达方式,克制而隐忍;全片洋溢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足球带给孩子们的欢乐,则是创作者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为了梦想,坚韧、向上、不畏艰苦。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