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男童患苯丙酮尿症 父母每天和食物“赛跑”
对于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来说,如果放弃治疗,会发生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智商会慢慢降低,出现深度智力孱弱;他们可能会出现自虐倾向,身上所有毛发、皮肤逐渐白化;他们的全身肌肉可能会不停抽搐,然后变傻变呆直至死亡。对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来说,因为体内缺少一种酶,终生不得不靠“特制食物”存活,有的甚至还要依赖高价药物维持。对他们而言,吃顿正常的饭就是奢侈。
“孩子六岁了,从未吃过我一滴奶”
“小林(化名)三岁多上幼儿园,今年六岁。孩子自出生没有吃过妈妈的奶。”爷爷告诉记者。
据了解,因为患病,小林上学也曾一度遇到困难,也被一些学校拒绝过。“因为幼儿园多是吃集体饭,了解这种病的老师并不多,我们对外只能说孩子对蛋白质过敏,所以每天把孩子接回家吃饭。”说到这,小林的母亲一度哽咽,“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为防止小林乱吃食物,父母从没为他买过任何零食,甚至连肉也很少买。“每次出门走亲戚朋友,我们都是提前把特制大米做好,炒菜时也尽量放些肥肉,因为含蛋白质比较少。孩子只能吃一些特食,喝点特奶,跟着我们吃一些蔬菜,普通鸡蛋对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小林母亲说。
随着年龄增长,小林对特食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小林父母并没有抱怨多少。“孩子算幸运的,毕竟几千种罕见病中能治疗的不是很多,孩子是经典型的苯丙酮尿症,身体的耐受范围稍大一些。我们尽量为孩子争取,毕竟我们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
“食物含多少蛋白质,我已烂熟于胸”
100克的特制大米,50克的芹菜,30克的花生,80克的苹果,50克的特制奶粉,这就是小林的午餐“菜单”。每一样食物都要经过精确计算,既要满足孩子每天的热量和蛋白质需求,还不能超过孩子身体所能承受的苯丙氨酸含量。
“每个孩子身体对苯丙氨酸的耐受值都不一样,小林的耐受值现在控制在300毫克,每次吃饭都需要精确计算。吃多了,会影响智力,吃少了又影响身体发育。”小林母亲表示。
而日复一日的付出,让小林母亲还练就了一项“绝技”,随便说一种食物,她都能很快回答出含有多少蛋白质和苯丙氨酸。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一个苯丙酮尿症患儿的家中都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物品,那就是电子称。孩子们的父母每天都在和食物“赛跑”,为孩子“抢救”智力。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成长,仅八个月大的小涛(化名)的妈妈也早早准备了电子称,对孩子所有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进行绝对控制。“为了更好照顾孩子,我们只能这样做。”小涛母亲说。
“长大了就好了,我能骗他一辈子吗”
苯丙酮尿症作为7000多种罕见病中为数不多可以治疗的一种,虽然步履维艰,但很多家长依然满怀希望。“虽然得了罕见病,但我们还会坚强的生活下去,为了孩子。”一位患儿家长说。
因为不想让孩子成长受到影响,一些家长不得不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隐瞒真相。“有一次看电视小朋友们都在说自己的梦想,儿子突然说也想赶紧长大,因为长大就可以吃爸爸做的饭了。”为了哄孩子吃饭,小付(化名)的父亲编下了这个谎言。因为药物和特食昂贵,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治疗,眼看孩子慢慢变傻直至死亡,他们痛苦地笑着陪伴着孩子。
而不足一周岁的鹏鹏(化名)更是被“藏得严严实实”,因为孩子爷爷患有心脏病,所以其父母并没有把孩子患病的消息告诉他。“爷爷本来身体就不好,在家给孩子喂饭时,也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好在孩子还小,不会要东西吃,喂什么就吃什么,其他亲友更是不知道。”鹏鹏母亲说。
“虽然步履艰难,但我也会拯救你”
虽然也有一些救助项目在各地陆续开展,然而由于缺少完善的罕见病救助体系,以及社会广泛存在的对罕见病的忽略,给这群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约有80%的罕见病由于遗传缺陷引起。中国人口基数大,按比例推算,各类罕见病患者人数众多。
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罕见病的法案,为罕见病儿童救助设置了障碍。“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的救助也就零零散散。一些项目虽然给这个群体带来了好处,但总归缺少法律上的支持。”长期从事罕见病研究治疗的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医生董丽萍表示。
而对于罕见病的宣传、罕见病治疗药物、食品的研发等就更显的杯水车薪,治疗苯丙酮尿症的特食全国仅有几家生产,药物更多需从国外通过私人渠道进口。
“虽然每年要花掉数万元的治疗费用,但我们仍然会坚持,再苦再难,我们也会拯救我们的孩子。”说到这里,患儿家长李华(化名)已泣不成声。记者刘晓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