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民生

党报称中国发展不平衡差距大 民生问题紧迫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7-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习谈理政》一书,集萃习同志79篇谈话、讲话、等的要点,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思想深刻、语言生动。该书出版仅仅几个月,发行就突破300万册,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这说明,国际社会和我国都热切希望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理政纲领。认真阅读这部著作,结合习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这里谈几点对习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习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不断改善民生。习同志强调,改善民生涉及诸多方面,就业是根本民生问题,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收入是热点民生问题,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教育是长远民生问题,要努力办民满意的教育;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贫困是紧迫民生问题,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等等。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P达到约7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数千万贫困人口。如何使这数千万人脱贫,是习同志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事情。2012年12月底,习同志担任总后不久,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赶赴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同志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这“三个格外”显示出从基层干起的总对困难群众的深深挂念。2015年1月中下旬,习同志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就像发令的号角,在乌蒙山群峰间回荡。

  促进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社会政策要托底”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一个重要规律的认识,那就是一个好的社会政策必须做到普惠、持久、有效。

  所谓“普惠”,就是让发展惠及每一个人,有利于走共同富裕道,守住生活的底线。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能力有异,业绩有优劣、机遇有差异,因而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但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既是基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也是基于保障权发展权的原则。

  所谓“持久”,就是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要与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应当有长治久安的打算。我们不能像国外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党那样,为了取悦于民、取票于民,不切实际地在社会福利上作高承诺。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和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而福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应吸取一些国家社会福利过度膨胀、难以兑现的教训,避免债台高筑、财政危机、失信于民、的道。

  所谓“有效”,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要有利于形成鼓励“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机制。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锅饭”,更不能罚勤赏懒,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纵向流动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凭借勤奋工作、诚实经营和聪明才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正像习同志所说的,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结构仍在发生巨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秩序,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创新社会治理要有新思。习同志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理、依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依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一个社会如果连平安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幸福呢!所以习同志说,“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需要夯实城乡社区建设这个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单位化”到“社区化”的转变。当前,为了实现社会生活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习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

  确保社会安定有序,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目前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习同志指出,要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

  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是依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信法”现象是不正常的,加大了行政成本,使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久拖难解。习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思维和方式进行治理。”应加威和依法监管,提高干部思维和依事能力。特别是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完善对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

  中国梦不是缥缈的幻想,也不是口号式的雄心壮志,而是切实的社会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它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也要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习同志围绕中国梦的内容实质、实现途径、依靠力量、外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强调中国梦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比如,全面深化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依国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生态要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腐倡廉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进行到底”;等等。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和表明,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常宏大的奋斗目标,也常具体的工作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