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民生

毛概11_图文_百度文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毛概11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5月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5月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为贵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 闭,是谓大同。”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想 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又有 纪律又有,又有统一意志、又 有个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 为能够风险。” (三)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提出“提高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出了相关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 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 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 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 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 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 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 更加突出的地位。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1.这是我们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 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 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 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 重。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第一,中国的领导和我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 备了较为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上享有平等地位,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 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是、 公平、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 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 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 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 谐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一,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既不是虚幻的 空中楼阁,也不是没有利益上的差别,没 有矛盾,没有冲突了。须知没有差异,就 无所谓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 差别”、或“无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 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其二,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社会稳 定。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两个概念。和谐的社会必然是 一个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未必就是和谐的。和谐社 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 体。 ? 其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好社 会”。它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也就必然体现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体现现阶段的基本国 情、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状况等等,因而这也决定 了我们不能脱离国情抽象地理解和谐社会。 ?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 国理想,又是一种方略、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 国结果。 (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 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各方面的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则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文明和文明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 和社会。所以,四者相辅相成,相得 益彰,并最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穿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过程的一个长期的 历史任务。就前者的意义来说,构建和谐社会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这个大范畴,在这个大范畴中,“和谐社会” 既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 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两者相互包 含,相辅相成。而就后者的意义来说,构建“和 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和实施,就既不是应景之作, 也决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长期的 过程。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的 2.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民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 会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 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基本线、基本 纲领、基本经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必须以人为本 ?必须科学发展?必须?必须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 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依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 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 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这个作为报告的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出来,也就是说突出强调了民生问题。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 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 ? ? ? ? (一)努力办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