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馈赠,从不包邮上门,仅限自提
七月的天空,白灼灼的太阳格外刺眼。偶尔有丝微风,根本不减燥热。李晔站在华州名胜齐云楼上,看也不看东边那巍峨险峻的华山,而是努力向西眺望,仔细搜寻长安城的雄姿。
目力所及,旷野的尽头一片模糊,看不清城池的轮廓。他失望地叹了口气,流金铄石的天气里,心里却是哇凉哇凉的。
李晔今年三十一岁,是大唐的皇帝。九年前,他在宦官的支持下,挤掉顺位接班的哥哥,登上皇位。
即位的时候,席卷十二省、攻陷长安洛阳的私盐贩子黄巢,已经兵败身死。虽然生灵涂炭,藩镇拥兵自重,但李唐享有天下二百七十年,余威尚在。李晔英气勃勃,喜欢文学,尊礼大臣。朝臣对于这个皇上也寄予厚望。
要坐稳位子,手底下得有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李晔也懂。他四处募兵,征发了十万人的军队驻扎在首都长安。
大军在手,就有奔头,李晔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当时势力比较大的军阀,有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人。朱温心机深沉,以“除国患”为名,上表请求朝廷派兵,与他组成联军攻打李克用。
朝廷开会讨论此事,忠心耿耿的宰相杜让能,以及大多数大臣都反对,李晔急着立威,还是拍板:“打!”
他任命另一个主战的宰相张濬领兵出征。张濬是个夸夸其谈的书生,带的又是成军不久、缺乏足够训练的新兵,结果被久经战阵的李克用部队打得满地找牙,军队损失大半。
做皇帝没足够的武力支撑,如同虎狼失去了爪牙,各地的藩镇就越来越不听话,骄傲蛮横的李茂贞甚至在奏章里出言不逊,挑战皇室权威。
李晔不知道冲动是魔鬼,暴跳如雷。宰相杜让能流着泪劝他忍让一时,徐图后举。无奈天心难回,年轻的皇帝决定孤注一掷:“打!”
以新募之兵,对阵军阀的百战之师,结果依然是一触即溃。李茂贞不依不饶,兵临城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杜让能站出来揽下全部责任,用自己的性命给了军阀一个交代。
不过,朝廷的威信,从此是江河日下了。李茂贞所部继续骚扰京城,李晔迫不得已外逃,却又被李茂贞的盟友挟持到华州(今陕西渭南)。
被幽禁在华州已经足足一年了!自己没抓住机会,一步步被削弱,难道天要亡大唐么?齐云楼上,李晔仰天长叹:会不会有个真正的英雄,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救朕于水火之中?那个沙陀族的李克用,会不会不计旧怨来救朕回宫?
文青皇帝触景生情,赋词一首:
菩萨蛮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菩萨蛮:词牌名。
秦宫殿:实指唐朝宫阙。借秦汉说唐,是唐人作品中常用手法,白居易《长恨歌》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高适《燕歌行》的开头“汉家烟尘在东北”,皆是以汉代唐。
皇帝命乐工起乐,并演唱这首词。一曲既毕,左右随侍的近臣都怆然泪下。
词是情景交融的好词,气概却是颓唐消沉的。
李晔等待一个不会出现的英雄,如同等待一个永远不会送达的包裹。在华州被禁足了三年,挟持他的军阀出于政治需要,总算把他放回了长安。此后,他的境遇一年不如一年,被军阀、宦官交替操纵,已经形同傀儡。
李晔彻底垮了,不再有雄心壮志。兵也不募了,大臣也不信任了,整日在后宫纵酒,喜怒无常,有时候喝醉了,甚至亲手杀死身边的小宦官和侍女。对于手握兵权的各路节度使,封王拜相,卑辞厚币。赏无可赏的时候,赐后宫美人,嫁亲生女儿,只图苟延残喘。
三十八岁那年,军阀朱温意图篡位,指使部下夜闯宫门。李晔还在借酒浇愁,终被杀害。两年多以后,大唐灭亡。
大唐昭宗皇帝李晔,是个文学好青年,却守不住祖先基业。因为,无论是创业,还是守成,靠的不是舞文弄墨,而是壮心雄略。清代词人朱彝尊追思唐太宗李世民,集杜甫诗句为一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这十个字,道出了安邦定国的真谛,用在文治武功、震铄古今的李世民身上,尤其贴切。
李世民从一个官僚子弟,到没有继承权的皇子,直至皇帝、“天可汗”,从无到有,一路逆袭。创业之始,万事未备。其中艰难,不会比守成的李晔少。
李世民的父亲、大唐第一任皇帝李渊,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说动父亲竖起义旗干大事。周边有郡城不服从,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一起前去讨伐。他们带的都是新兵蛋子,未经训练检阅。李氏兄弟与部下同甘苦,每次对阵敌人,都身先士卒。部下为之感动,甘心效死,首战就取得大捷。李世民后来领军东征西讨,识人用人,从不依赖别人。亲力亲为,九死一生而壮心不已,终于杀出一片天地、打下一座江山。
李世民半生倥偬,身经百战,史籍记载比较丰富。限于篇幅,列举几件比较突出的英雄事迹。
李渊正式起兵逐鹿中原,率军离开大本营太原,剑指京城。行军途中,突逢连绵不止的大雨,军队无法前进,只能就地驻扎。而隋朝大将已经领兵赶到,在前方的霍邑(今山西霍县)以逸待劳拦截。唐军粮草渐渐不支,派人去运粮也没有消息,更有传言说,突厥要乘虚而入,攻击大本营。李渊与谋士一商量,撤吧,还是回太原安全。李世民连忙分析敌人的弱点,并劝阻道:“我们举起义旗,奋不顾身解救苍生,应该先入京城,号令天下。现在遇到小敌,就要班师回家,只怕义军人心一散,就此解体。即使回到了太原也只是一支困守孤城的贼军罢了,哪里会安全!”
李渊不听。这时候天色已晚,李渊洗洗睡了。李世民再去劝谏,被拦在帅帐外不得入内。他放声号哭,李渊把他叫进去询问原因。李世民力陈利害:“前进有望克敌制胜,退守必定军心涣散,到时候隋军趁势从后追击,我们败亡就在眼前,怎能不悲伤!”李渊被打动,撤回了回师的命令。
雨停后,军队继续前进攻打霍邑。到了城下,李世民兄弟对着城头指指点点、骂骂咧咧,故意激怒敌人。隋将果然中计,放弃城墙的优势,倾巢出动。一开始,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接战不利。危急关头,李世民带人从背后冲击敌阵。他一马当先,亲手杀敌数十人,两把刀都砍缺了口,敌人的献血浸满了双袖。他洒一洒袖子上的血,继续苦战。最终,义军阵斩敌将,攻陷了霍邑。
这一战,明确了战略方向,鼓舞了士气,扫清了障碍。李世民高瞻远瞩,力挽狂澜,开辟了唐军的胜利之路。
九百年以后的明朝,江西南昌也有人想当皇帝,就是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发飙未遂的那个宁王朱宸濠。
宁王率军从南昌出发,从长江顺流而下,直扑南京,打算在这个六朝古都即位称帝。圣人王阳明料事如神,不去拦截宁王叛军,而是攻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以及帐下的谋士们显然没读过李世民的事迹,他们急了眼,连忙回师争夺南昌。于是,王阳明从容调兵遣将,把宁王的叛军前堵后追、一举全歼。可笑宁王,从起兵到就擒,前后历时只有一个多月。这场战事的经过,与李世民当年的判断何其符合。如果当年李渊父子回师救援太原,就与宁王一个下场。
宁王是被处死的。他的遭遇告诉我们:不读历史真的会害死人。
李世民虽然英才天纵,但是成功离不开百战艰辛。
隋末各路人马争霸天下,李氏父子收拾了隋军,免不得又要与其他反王分个胜负。
与宋金刚所部一战,唐军取胜。李世民乘胜追击,一昼夜奔袭二百多里,交战数十次。唐军总管眼见越追越远,不得不拉住李世民的马辔劝谏道:“我们此战获胜,追敌到这里,功劳已经足够了,您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士兵也都疲惫了,不如就地休整,等后方的粮草运来再前进。”李世民回答说:“眼下正是敌方人心惶惶的时候,机不可失。如果让他们站稳脚跟,再攻取就困难了。我尽忠报国,哪里顾得上爱惜身体!”于是继续策马前行,将士们也都不敢再说饿。唐军追上敌军,一天内激战八次,斩获数万之众。当夜,部队在战场边扎营休息。李世民已经两天没吃饭,三晚没有解甲休息。军中还剩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一起分着吃了,然后倒头大睡。
李世民带兵打仗,每每亲临前线。辛苦还是小事,好几次骤遇强敌,几乎不免。
与对手王世充相持的战争中,有一回李世民率轻骑前去观察敌情,冷不防与对方部队狭路相逢。当时敌众我寡,而且道路险要,退无可退。李世民豪气勃发,率兵冲向敌阵,左右开弓,敌人纷纷应弦而倒,还生擒了王世充手下大将。王世充不支而退。
李世民回营的时候,满脸都是战场厮杀的烟尘,营中将士辨认不出他的身份,拒绝他进入。李世民脱下盔甲,亮明身份,才得以归营。
打突围战,还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得不为。然而,面对突厥这样的强敌压境,李世民两次轻身突出,谈笑却敌,可谓胆大如斗。
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隋唐的老对手,常常来骚扰。打赢了就深入中土大肆抢掠,输了就请和,脸面啥的不讲究。这叔侄俩有着同一个梦想:霸占关中的花花世界。小打小闹不再能满足两人的胃口时,终于率领举国之兵南下入寇。
李世民奉命在幽州(今北京)拒敌。由于关中一直下雨,粮草供应不上。士兵疲于奔命,武器损耗严重。朝廷和军中很多人都是忧心忡忡。一天,两个可汗率一万多突厥骑兵在城西列阵,气焰凶悍,唐军将士都很震惊恐惧。李世民对弟弟李元吉说:“现在贼虏凌逼,我们不可示弱,应该跟他们一战,你敢和我一起上吗?”李元吉哪里有这个胆色,拒绝出战。李世民也不计较,自己带了一些人马冲到阵前,与突厥隔着一条水沟相峙。
直面突厥的千军万马,李世民大喝道:“国家与可汗和亲,为什么背叛盟约,深入我方领土?我是秦王,可汗如果能打,就出来单打独斗;你们如果一拥而上,我就率领身后的一百多骑抵挡!”颉利可汗对他猜测不透,笑而不答。李世民又前进,派骑兵告诉突利可汗:“你以往与我盟誓,有急难时相互援救,怎么也率兵入侵!”突利可汗也不回答。李世民又前进,将要涉水越过水沟。颉利可汗见李世民轻骑突出,仿佛有恃无恐。又听到盟誓的话,怀疑突利可汗与李世民曾有合谋,于是派人对李世民说:“秦王不必过沟,我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想与您重申巩固盟约罢了。”同时率军稍退。
此后,雨越下越大。李世民激励诸将道:“敌人凭恃的是弓箭,如今连绵大雨,弓弦筋胶都松弛了,弓不能用,他们就像折翼的飞鸟。我们的刀槊锋利,以逸待劳,这个机会不抓住,更待何时!”
他领兵乘夜冒雨出征,突厥震惊。李世民又施计拉拢突利可汗,离间两个可汗的关系,动摇对方的军心。突厥眼见硬骨头难啃,失去了斗志,只好与李世民订立盟约,罢兵退去。
这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
过了两年,李世民刚登基做皇帝,屁股底下的御座还没坐热,颉利可汗又卷土重来,带兵进逼京城长安。李世民拍案而起,亲自带了几个近臣驰马出玄武门,与突厥大军隔着渭河相望。
李世民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看到中原的马上皇帝威风凛凛,突厥人大惊,纷纷下马,罗列而拜。一会儿,唐军各路人马赶到,旌旗与铠甲遍布原野。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昂然挺身而出,身后军容盛大,不由面现惧色,又打起了退堂鼓。最终,颉利可汗派人请和。两天后,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渭河便桥上歃血为盟,突厥军队就此撤退。
李世民又一次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的时间。
四年后,大唐国力大涨,李世民派遣李靖等率大军讨伐突厥,突厥灭。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被俘于京城,老死中土。
以前我在文章中提过,李世民感于异族降服,曾挥毫写下这句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全唐诗》收录的全诗如下: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报仇雪耻,了结百世君王的心事。除暴擒凶,告慰千古烈士的英魂。往昔我骑着匹马前去征战,而今驱使着万马归来。回到靠近太阳的地方,战马的皮毛虽然温暖,但弓弦之声仍然使人心惊。
《全唐诗话》作者、清代的尤袤评价说:唐昭宗的“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与唐太宗的“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相比,志气、精神何其不相配!
这个评价一语中的,指出了两个皇帝的境界高下,揭示了他们成败的重要内因。
唐昭宗守成,不能说不努力。起先裁抑宦官、募集军队,颇有作为。战略和用人的选择,有重大失误,也不乏亮点。他最大的问题,是在挫折之后,一蹶不振。作为弱势的皇帝,在各方势力之间搞平衡,腾挪空间不大,但还是有的。如果能矢志不渝,在朝中能臣的支持下,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谨慎自持,徐图发展,则自保有望。可他不思振作,寄望于外来英雄的拯救,幻想实力派军阀能真正拥戴自己,简直是自欺欺人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一旦丧失意志,想着等、靠、要,万事也就不可为了。别说天降红包,就连本金也会被清零。
太宗从来不坐等好礼上门,而是手提三尺长剑,自提天下。努力自不待言,鼓动父亲造反,身经百战,从太原杀到长安,又干掉争霸天下的群雄,摆平趁火打劫的突厥,奠定了大唐的基业。可这一切,依然不是归他所有。太子李建成,作为法定继承人,有皇帝老子李渊的加持,有大义在手,可以说胜局已定。是向命运低头就此放弃,还是放手一搏自己去取,李世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玄武门一战,让建成、元吉兄弟俩人间蒸发,把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这就是唐朝版的“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
李世民以太原的一个官僚子弟,一路打怪升级,直到威加四海的“天可汗”,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怎么能坚持到光辉的顶点?
所以,努力很重要,选择也重要,更重要的,是立志。只要自强不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都将迎来自己的机会。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