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人民是如何喂饱中国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311-鱼,更多的鱼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海产被称为海鲜,似乎自带高级的鲜味,从名字就能看出国人对于它自古以来的偏爱。不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先民开发出了繁复的海鲜料理,即使在不沿海的中部地区,煮碗面都可以放点海带和鱿鱼须提鲜,号称“海味”。可见中国人对海洋之味自古以来的渴求。
对于海鲜,我从不挑食
(图片来自:deposit / 图虫创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海鲜也从过去的富人专属,变成了寻常百姓也可负担的美好。可也正因为此,野生渔业资源枯竭的警告不绝于耳。
比如带鱼,不知道国产的还占多大比例
(图片来自:dreamstime / 图虫创意)
只是市场中的海鲜价格并没有飙升,这是为什么?中国老饕们的食欲是怎么被满足的呢?
后起之秀
大陆架在地理上指的是陆地海岸向海面下延伸的部分。这里属于浅海区,水深一般小于200米,海水盐度较为稳定,光照也充足,利于浮游生物和海底植物的生长,是很多海洋生物理想的栖息地,世界上的主要渔场也往往分布于与此。而海水养殖,也往往围绕着大陆架周边展开。
中国的东海、南海,澳大利亚北部,欧洲北部
都有着规模巨大的大陆架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Budimir Jevtic)
中国拥有1.8万千米的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广大,排名第五,发展海产养殖的自然条件优越,但是中国的起步很晚,初期发展也比较慢。
大陆架的范围还是比较明显的
中国沿海尤以东海大陆架最为宽广
而大陆架范围又与底栖植物、渔业资源息息相关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
作为农耕文明,养殖业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艺能,殷墟卜辞中就有关于养鱼的记载,西汉年末有作者托名陶朱公写《养鱼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养鱼专著。
发展到后来的桑基鱼塘
精耕细作的潜力也快挖掘殆尽了
(图片来自:光影流年Sun / 图虫创意)
但是这些书籍主要记录了淡水鱼养殖的方式,即便有对于海产的记录也往往只是作为对古越人、高山族、黎族等少数风土人情记录中的副产品。发展至明代,终于有著作记载了福建沿海渔民养殖海蛎,适合在河流入海口等淡咸水环境的鲻鱼开始被人工养殖。
好吃是真的好吃
福建关于海蛎(牡蛎)的菜也很多,比如海蛎煎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Best_photo_studio)
1927年引进海带可以算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起步。五六十年代海带、紫菜等藻类的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加之二者易于保存,成为了最早丰富中国人饮食的养殖海产。同时,养殖对虾的技术也在探索之中,对虾的研究相对困难,八十年代初才实现了量产。
大连渔民收获海带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几年后扇贝养殖技术成熟,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山东,辽宁大量的扇贝养殖蔚然成风,甚至还养出了五年三跑路“成精”扇贝。
辽宁葫芦岛实力广告
(沈阳园博会上的葫芦岛海晖园)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相对于海带和甲壳类,鱼类的养殖技术则难度较大。九十年代初,打开国门的中国终于引进了先进的海鱼养殖技术,到九十年代末,鱼类海水养殖场大量出现,老一辈一直念念不忘的单位分配的带鱼,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的。
这类海上养殖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尤其多
(福建连江海上渔村)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同时出现的还有海参鲍鱼养殖场。这二者因为被视为高级食材而价格高昂,引来无数养殖场跟风赚钱,鲍鱼的产量增长尤其迅速。到2008年左右,我国养殖鲍鱼已经可以占据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獐子岛的铁人们也终于编不出为了总理钦点而在零下20℃的水里捞鲍鱼的瞎话了。
现在都是规模化养殖了,古法手捞一去不返...
(山东青岛,鲍鱼播种,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海带、紫菜、虾类、贝类、鱼类实现了工厂化育苗,部分种类进入到全人工养殖阶段。海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料,运输,海产加工,海产运输,海产销售等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从伺候一块地变为伺候一片海
确实是多了一大块农产区
(福建连江海上渔村,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成就与现状
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5000万吨,量占水产总产量比重78%,占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7成,其中近半数产量不依赖饲料。而且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高于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取得这样的成就对于中国国民和世界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完全靠捕捞的话,中国海里的鱼估计不够吃的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haykovsky Igor)
不过,我国的淡水鱼消费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海鲜消费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市场需求小,海水鱼类养殖仍然是中国相对的短板。尤其在技术、产品质量、环保等方面与欧洲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不是简单靠提高产量能堆出来的。
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沿海海水养殖
地中海这个环境类似一个“超大湖”
而且海湾众多,各有不同,确实很适合搞海水养殖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goran_safarek)
以海鱼养殖为例,目前国内的主流养殖方式有四种:工厂化养殖模式,池塘单品种养殖模式,多级营养生态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
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道道的
养殖的环境和品种不同,方式也不同
(图片来自wikipedia@Dr. George Pararas-Carayannis)
工厂化养殖模式利用设备,在工厂创造适合鱼类生存的环境,高密度、精细化的养殖海产,它的投入巨大,维护成本高,但是可以实现养殖的集约化,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减少污染。
总之就是从出生到被做罐头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程度”最高的一种
可能是一种没有灵魂的鱼生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Pressmaster)
多级营养生态模式,是通过藻类和鱼虾的共同养殖,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实现饲料等投入的充分利用,设计得当的话对环境影响小,但是单位产量相对低。
网箱模式顾名思义,是在水中投放网箱,在网箱中养殖。这种方式的经济效益好,集约化,近岸网箱造价相对也较低,但和耕种一样,长期在一块海床上播撒相同的动物苗,原生海洋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环境恶化也在想象之中。
网箱可小可大,也可以超大
(挪威大型海上养殖农场,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loudVisual)
(挪威大型海上养殖农场,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loudVisual)
由于技术简单、投入较少,近岸网箱的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最主流的海产养殖方式。
具体到各个沿海省份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山东、福建、辽宁和广东较为发达,养殖面积达到全国的七成,产量占全国八成。
我国沿海海洋牧场大致分布
北方看辽宁山东,南方看浙江福建广东
四个省也各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广东养殖的石斑鱼、真鲷鱼、红鱼、军曹鱼、珍珠、海胆都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一度近半,部分海产甚至曾经占到产量的100%;
广东人养得好,吃得更好
这产量再高也未必够吃的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福建主要养殖海带、紫菜、牡蛎、大黄鱼、鲍鱼;山东养殖海产的产量大,品类全,特色产品包括:鲽鱼,海参,对虾等等;
福建宁德霞浦,海产养殖场
(图片来自:随意走走 / 图虫创意)
辽宁则与山东情况相似,最著名的海产养殖区域为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附近(扇贝渡劫的獐子岛也在此处),特色产品有扇贝,海参,大黄鱼,小黄鱼,鲳鱼等。
山东莱州扇贝大丰收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中国人应该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也是一个海大物博的国家。
转型时期
水产养殖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2018年全年海产养殖总产值3572亿元,比海洋捕捞业创造的2228.27亿元产值更高。它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沿海地区各大菜系大都有与海鲜相关的名菜满足吃货的味蕾。
深夜放毒x9
(图片来自:娜年那月 / 图虫创意)
不过因为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水平远远低于陆地,认识水平有限,在需求的刺激下早期发展又比较粗放,海产养殖的发展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适合养殖的海域是有限的,市场对于被视为优质食材的海鲜的需求却不会停止增长,开发浅海扩大生产成了常见选项。近岸浅水区因为便于开发和维护,投入较小,几乎被开发殆尽,到2015年时水深0-10米的近岸水域,滩涂已有90%被开发,而10-20米等深线的利用率却不足10%。
向滩涂要地,向浅水区要地
(山东-五垒岛湾,图片来自:google map)
为了削减投入,从业者往往会选择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产量,近岸水域的过度开发和高密度的养殖相结合,给生态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海湾的密度则尤其高,只占养殖面积的30%,却提供了60%的海产产品。
地不够用,海湾也不够
(山东-石岛湾,图片来自:google map)
如前文所述,目前最主流的鱼类养殖方式是近岸网箱,鱼类的饵料利用效率在20%左右,如果投料更多则浪费更大,容易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最终引发赤潮等问题。
山东日照赤潮来袭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如果网箱过密,还容易传播病虫害,病虫害一旦肆虐可能造成海产品的成片死亡。与陆地禽畜饲养有较为成熟的防疫手段不同,海产的防疫还在很初级的阶段,面对成片死亡的海产,大公司也难有效控制。而填海造地,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会使得滩涂减少,也就进一步加剧了海产品养殖业的用地紧张。
被废弃的鲍鱼养殖网箱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近年扇贝逃跑、死亡问题频发,在养殖层面所出现的问题就与过高密度的养殖造成的亏空有关。如果扇贝真得长腿,它们也确实会从拥挤不堪的养殖现场跑路的。
即使海产养殖要付出种种代价,放弃却是不可能的,巨量的产量缺口会导致世界海产价格的飙升,野生海产捕捞产量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渔业资源枯竭,恐怕那样才是真正的生态灾难。
靠工业化养殖都不能解决的需求缺口
靠野生捕捞,全球野生鱼估计支撑不了多久
(海参育苗大棚,图片来自:shutterstock@junrong)
因此在管理、技术、监管方面加大投资,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饲料利用效益,减少不科学的养殖方式,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的渐进方式,才是中国海产养殖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
只是在中国,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依旧是主流,而负责管理这些小作坊的,则大多是从生产队、供销社进化来的养殖企业,资本运作不透明、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海产养殖行业成为了股票市场上的高危板块。
喂饱了广大吃货,也养活了广大渔民
(福建连江海上渔村,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与农业一样,依赖土地(海水)资源的海产养殖,还是应该走上集约化、科学化的道路,才能长久为中国人民的海味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杨秀英 刘慧 陈欣然 中国古代水产专书研究 农业考古 2018年3期
董双林 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发展历史,原理和分类 中国水产科学 2011年9月
刘宝良 雷霁霖 黄滨 梁友 中国海水鱼类路基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渔业现代化 2015年2月
王东石 高锦宇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与现状
王际英 李宝山 中国海水鱼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其产业经济分析 中国海洋经济 2017 2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END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