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国电影票房震荡明显 观众到底要看什么电影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5月的票房出现了较大的起伏震荡:仅在上周,除了周末的小幅拉升之外,票房始终在4000万元以下徘徊,连续刷新今年以来的票房新低纪录,最低点是3600万元。
从春节档时单日票房石破天惊的逾6亿元,到眼下的不足4000万元,“震荡”固然让人意外,同时也给了电影界一个冷静自省的机会:毫无疑问,所有进入院线的电影都希望被更多人看到;但是,对于观众到底要看什么样的电影,也许之前的一些判断并不准确。
误区一:“人人都爱好莱坞”
好莱坞大片吸金力减弱,是造成这一波票房震荡的原因之一。
以之前被寄予厚望的 《美国队长3》 为例,该片上映18天,票房才刚过11亿元且颓势明显。而去年5月,与之相同类型的 《复仇者联盟2》 上映,获得约15亿元的票房。考虑到这一年间电影市场上的银幕数增加了近1万块,两部影片的票房差实际上远远不止5亿元。
《美国队长3》不是个案。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北美收获了8亿美元票房,在我国的票房仅为8亿元人民币;3月下旬,《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预期票房20亿元人民币,实际票房仅6亿元人民币。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遇冷并非无迹可寻。2015年,近440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片占比超过61%。有学者分析认为,题材狭窄、类型单一,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引进影片始于1994年。虽然当时对引进片的定义是“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但从第一部分账引进影片《亡命天涯》开始,好莱坞大片就成为引进影片的主流甚至是全部,且越来越集中在动作、科幻和3D这些以视效取胜的类型。而一段时间以来的票房滑坡说明,中国观众对这样的“爆米花”电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人都爱好莱坞?当然不!
误区二:主流市场不欢迎艺术
有业内人士表示,就现有的引进片类型来看,好莱坞显然已经不能支撑起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但与此同时,优秀国产影片的供给并不充分———这同样是此番票房起伏不定的重要原因。在国产片产量早已突破“天花板”的今天,如何提高供给质量,是每一个电影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逾300部影片备案立项,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部,大大超过影院能够放映的数量;但其中有多少是观众期待的接地气、通人心的优秀之作,却是要打一个问号。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那种认为主流市场不欢迎艺术片的观点实在是一种误解。他注意到,去年国内的电影市场就已经出现了拐点,《闯入者》 《山河故人》 《聂隐娘》 等艺术片在主流市场上撕开了一道狭缝。原因在于,全国的银幕数已经超过3万块,市场容量已经足够大,主流商业大片不可能独霸市场,再牛的片子排片率也不过在30%—50%左右,不可能排到100%。“这意味着,这个原本铁板一块的主流市场已经有了缝隙。”
那么问题来了:艺术片应该怎么去“溜”这个缝隙,拓展开自己的空间?
长期以来,很多艺术片创作者都认为艺术与商业无法兼容。导演王小帅就曾经对陆川、宁浩和魏德圣三位同行公开表示,尽管他们的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但是他们作为导演却很失败。这样的认知同样进入了一个误区。作为长期工作在电影业一线的专业人士,周铁东认为,艺术片的创作者从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定位,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受众,就要找到目标观众在哪,以及传递给他们的合适方法和渠道。毕竟,电影是以资金为媒、以商业为继、艺术与技术联姻而生出的文化产品。首席记者 邵岭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